一、街舞动作创作灵感来源是什么????
当然是生活
一般你去看 跳舞跳的好的 或者那个舞蹈好看的
基本上都是用舞蹈在表达一样东西
比如说打电话 比如说运动 或者什么的
除非你是顶尖的舞者 可能用你的基本功能震慑住别人
不信你就去看看廖博的那一只舞《我怀念的》
里面并没有什么特别难的动作或者技巧
只是去表达一种情感
二、关于08年春晚舞蹈《飞天》的疑问
央视春晚舞蹈总监邢时苗:“《飞天》的灵感来自2007年4月的央视第四届舞蹈大赛,我当时报了个作品《士兵兄弟》,《士兵兄弟》之所以显得突出,是因为它的方式非常独特,舞者的一条腿始终被固定在舞台上,只能靠身体的扭动和另一条腿来表演。在《飞天》中观众可以看到,七名舞者身体或与舞台平行,或与舞台垂直,她们的右腿便是全身的支撑点,被固定在舞台上,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打造出敦煌壁画中仙女飞天的独特造型。”
“敦煌壁画出现时正值盛唐,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时期之一,我想借这个舞蹈表现盛世中国。给舞者的右腿固定,用身体自由的倾斜去对抗地球引力,以这种方式展现中国古典舞蹈的美,看起来非常唯美漂亮,从审查到彩排,《飞天》获得的好评很多,每一次亮相获得的掌声都特别热烈。”
三、的作者是?
天鹅之死
芭蕾独舞《天鹅之死》表现了人类与命运,死亡进行搏斗的坚韧顽强精神,表现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天鹅之死》有着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自1905年在俄国彼得堡初演以来,每次演出都给人以新的感受,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天鹅之死》由俄国舞蹈编导米哈伊.福金在1905年为安娜巴甫洛娃创作。
在宁静皎洁的月色下,一只白天鹅忧伤地抖动着翅膀,立起足尖缓缓移步出场,在湖面上徘徊,大提琴奏出抑郁的旋律。白天鹅身负重伤,将与世长辞,但她渴望重新振翅飞向天际。她轻轻地抖动翅膀,艰难地立起足尖,一次又一次地尝试着飞离湖面。生命在呼唤着她奋力与死神拼搏,她终于奇迹般地展翅旋转飞翔起来了,生命的光辉重新闪现。但由于精疲力竭,白天鹅缓缓屈身倒地,渐渐合上双眼,一阵阵颤栗似闪电扫过她全身。最后,她在颤抖中竭尽全力抬起一只翅膀,遥遥指向天际,表现出她对生的愿望。随后,慢慢地闭上双眼默默死去。
天鹅之死
编导:米哈伊 福金
音乐:圣 桑
初演:1905年,彼得堡
表演:安娜 巴甫洛娃
一曲生的恋歌
二十世纪初,俄国著名芭蕾舞演员安娜 巴甫洛娃应彼得堡皇家歌剧院的邀请,在贵族会馆举行的一次音乐会上表演独舞。音乐选用了法国作曲家圣桑(1835-1921年)《动物狂欢节》组曲中的第十三曲,即由大提琴与钢琴演奏的《天鹅》。由于当时的芭蕾作品常用天鹅作为标题,故改为《天鹅之死》以示区别。舞蹈忠实地保持了古典芭蕾的传统,以诗一般的灵感使表演与技巧有机地结合。通过描绘濒死的天鹅渴求重新振翅,孤身只影在平静的湖面上艰难挣扎,最终默默死去时的神情,以象征人类在现实生活中与死亡,命运进行不懈反抗的搏斗精神。
《天鹅之死》一直作为巴甫洛娃最成功的代表作在世界各地流传,闪烁着不息的光辉。编导者福金本人也曾评价说:没想到,这部作品后来竟成了新俄国舞蹈的象征……它实际证明了舞蹈不单纯是悦目的艺术,而应该是通过眼睛进入到灵魂深处的艺术。在与巴甫洛娃讨论编什么舞蹈合适?时,福金顺手用曼陀林弹起了圣桑的曲子-《天鹅》,当即提议用这段音乐编舞。在福金看来,巴甫洛娃那种纤细,娇柔,略显忧伤的神态来表演天鹅是再理想没有了。于是他边编边教,只化了五,六分钟时间几乎是即兴式的完成了这一舞蹈的创作。
《天鹅之死》在它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也不可能永远保持一成不变。福金夫人曾拍摄了一套《天鹅之死》的舞台照,记录了作品每一舞姿的变换。相比之下,今天舞台上的演出除了天鹅背朝观众,两臂呈波浪形展翅出场及结尾外,其他部分都已不是福金的原貌了。后世的舞蹈家们,按照自己的理解和特长,不断地给作品赋予了新的含义和表演方法。就以演出《天鹅之死》达五,六千次的苏联著名演员玛亚普列谢茨卡娅为例,她的每次表演,似乎每次都能给人以新鲜的感受和启示。她并不过多地渲染天鹅对死的不安和绝望,而是着眼于天鹅对生的渴望和热爱,以其富有非凡表现力的双臂,谱写了一曲生的恋歌。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