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编辑说作者要不卑不亢,是什么意思?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9-03 10:09   点击:245  编辑:admin   手机版

「编辑」可说是出版业人尽皆知的无名英雄,大概很少读者会在开卷之后──无论感受好坏──特别翻到版权页,看看这本书的责任编辑是谁。

业界当然有许多能力高强的编辑,只是名声往往局限于特定同温层(幸好还有「图书编辑奖」)。

欧美出版业倒是流传不少编辑与作家、伯乐与千里马的佳话,例如2016年搬上大银幕的《天才柏金斯》(Genius)。

电影原著书名《Max Perkins: Editor of Genius》更为传神:柏金斯其实是一位「天才的编辑」,除了片中的伍尔夫(Thomas Wolfe),他还是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与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多部杰作的催生者。

甫于6月14日以92岁高龄辞世的高特利伯(Robert Gottlieb)也是一位切磋琢磨天才的编辑大师,他在1961年以发掘海勒(Jose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奠定名声,后来合作的大家有莫里森(Toni Morrison)、莱辛(Doris Lessing)、奈波尔(VS Naipaul)、伯吉斯(Anthony Burgess)、勒卡雷(John le Carré)、克莱顿(Michael Crichton)、艾芙蓉(Nora Ephron)⋯⋯

不过高特利伯死讯传出之后,许多书迷关心起另一位还在人世的传记作家:卡罗(Robert Caro)。

卡罗与高特利伯合作超过半世纪,两人出了名的慢工出细活、十年磨一剑。

心血结晶《詹森年代》(The Years of Lyndon Johnson)已经出了四卷,各方对第五卷(完结篇)千呼万唤,如今高特利伯先走一步,卡罗也已87岁,许多书迷好生担心:这套经典传纪会不会难以为继?

有趣的是,卡罗与高特利伯结下不解之文字缘,要感谢另一位「Robert」:20世纪美国都市规划先驱、现代纽约市奠基者摩西(Robert Moses)。

卡罗在1965年决定为摩西作传,聚焦政治权力的获取与运作。

记者出身的他习惯以「作学问」的方式写作,极尽缜密严谨之能事(妻子埃娜〔Ina〕身兼他的研究助理),《权力掮客》(The Power Broker)原本预计九个月杀青,结果耗去九年光阴,仅只是人物访谈就进行了五百二十二场。

当时还不知有无机会出版的卡罗只是个无借借之名的穷作家,高特利伯已是出版重镇克诺夫(Alfred A. Knopf)的掌门人。

卡罗回忆两人第一回见面:

「他对这本书提出一些有趣的观点,我大部分都不以为然,但他的层次与其他编辑不同,对这本书做出不同层次的分析。」

高特利伯曾如此形容他与卡罗的分工:「卡罗写出作品,我清理善后,两人争执不休。」

他们并肩「作战」几个月,对书稿一页一页、一行一行讨论。

两人都是完美主义者,连标点符号都会引发「内战」(卡罗爱用分号;高特利伯讨厌分号),经常有一方气到夺门而出。

卡罗初稿多达105万字,高特利伯表明上限70万字(1280页)。

卡罗建议分上下两册出版,高特利伯说:「我只能让人们对摩西先生感兴趣一次,第二次就做不到了。」

在高特利伯「监军」之下,卡罗只能割爱35万字。

《权力掮客》1974年一问世就摘下当年度普立兹奖(Pulitzer Prize)桂冠,至今仍是经典。

多年后高特利伯接受媒体访问,告诫出版界后生晚辈:

「不要接你无法产生共鸣的书。如果你不是企图让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变得更好,而是要让一本书改头换面,那你就麻烦大了。」

这样的编辑,才有可能让砍掉35万字(相当于二到三本一般性著作)的作者心悦诚服。

经过《权力掮客》洗礼,卡罗非常清楚自己身为作家何其幸运,能遇到一位了解并尊重自己、见识卓绝、提供坦诚意见的编辑。

1977年,卡罗将写作目标转向前总统詹森,高特利伯当然是合作的不二人选。

两人有一项君子协定:高特利伯从不催稿,卡罗一定等到全书初稿完成才一古脑送出去,然后两人展开一场书桌上的角力。

高特利伯常形容编辑的工作是一种「服务业」,但是从事服务业并不意谓「无我」。

他说:「编辑必须拥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因为你必须能够和作者分庭抗礼。」

有趣的是,尽管高特利伯与卡罗都是纽约文化圈重量级人物、都住在曼哈顿,但两人在文字之外其实不常来往,几乎从不一起社交,以致于高特利伯的女儿莉琪(Lizzie Gottlieb)一直要到为两位长辈拍纪录片《翻开每一页》(Turn Every Page)时,才算真正认识这位与父亲合作半世纪、产出近五千页作品的伟大传记作家。

卡罗似乎认为,作者与编辑在私人情谊上要保持距离,方能确保合作过程不受羁绊、激荡波澜。

去年12月《翻开每一页》首映时,卡罗接受《美联社》专访,记者一再追问「你们到底算不算朋友?」他回答:「我们关系友好,但他仍然是我的编辑。」

然而半世纪的切磋琢磨谈何容易。高特利伯病逝之后,卡罗这么说:

「人们跟我谈起他和我共享的光辉时刻,今天我想到的却是那些艰难的时刻;想到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他总是支持着我。他是一位了不起的朋友,今天,我全心全意悼念我的朋友。」

对卡罗与无数书迷而言,最好的悼念方式或许就是推出《詹森年代》第五卷。

卡罗至今不肯透露编辑重任由谁承接、预计何时付梓,他还在计划远赴越南进行考察,总不忘提醒大家「研究是急不得的」,引来焦虑的书迷写信提醒:你知不知道自己有多老了?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