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林则徐的通译是谁?

250 2023-12-09 21:51 admin

一、林则徐的通译是谁?

经过不断寻找、挑选,林则徐陆续确定了英语水平比较高的四个人。据美国公理会差会部档案记载,这四个翻译分别是梁进德、袁德辉、亚孟、林阿舍。四人都是中国人,亚孟是混血儿,梁进德与袁德辉都是广东珠三角人,袁德辉、亚孟,林阿舍都有外国留学的经历。从他们经历可以看出,他们的英语不是“广东英语”,而且不止口译,阅读、笔译都比较厉害。

二、林则徐的故乡是哪里?

福州是林则徐的出生地和故乡,他一生有相当一段时间是在福州度过的,留下了遗迹,除了林则徐出生地外还有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墓、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林文忠公祠(即林则徐纪念馆)和市文物保护单位林则徐故居、林则徐西湖读书处、福州升山寺摩崖题刻以及林则徐星石雕像等,这些文物遗迹都是纪念历史伟人、弘扬爱国主义重要的场所。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近十年来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用于林则徐系列遗迹文物的保护修缮,目前有林文忠公祠(林则徐纪念馆)、林则徐出生地、林则徐西湖读书处对外开放,每年接待前来瞻仰、参观的人数近五十万人次。

三、林则徐是几年出生的?

林则徐,字元扶,1785年8月30日生于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及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之称誉。

四、林则徐的祖父是谁?

林则徐的祖父林正澄也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教书先生,“家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所以林则徐的父亲林宾日幼年因生活贫穷而失学,直到13岁时才读书。但林宾日勤奋好学,自强不息,在父母相继去世、家中负债累累的情况下,“心力交瘁,犹苦志读书,终夜不寝”,终于在29岁时以县试第一考中秀才,翌年乡试补为禀生。

此后林宾日虽有官府的禀生津贴和教书的微薄收入,但除了还债所剩无几,全家生活难以维持。

因此,林则徐的母亲与他的姐妹们不得不长年从事女红、剪扎之类的手工劳动。林则徐自幼就生活在这样一个“半饥半寒、迁就度日”的贫困家庭中。

五、林则徐是谁的外公?

洪三和。

洪三和原籍福建侯官,与民族英雄林则徐不仅是同乡,而且还沾亲带故。他是林则徐第三代外孙子。他藏有一幅林则徐夫人“合家欢”的写真图,其中有一个蹦蹦跳的孩子,就是髫龄的洪三和。

稚龄的洪三和在福建老家,已嗜写写画画,画的是中国画,也许是受祖上的薰陶,但也无非是月月年年在临摹《芥子园画谱》之类而已。如果不是遇上一个同乡,洪的生活道路与艺术道路,显然不会象后来那样。或者沿着临摹到画些条幅、横披、斗方,亦可成为一名国画家。但一碰到这位同乡,有分教:负笈春申,一朝扬名异域;挥毫南国,至今誉满舞台。

六、林则徐是个怎样的人?

此回答写于17年底,一年半后的今天再重新审视当初的文字,多少有些不一样的感受。当初随手一答,词句并未斟酌,资料未曾引用,很多表述并不客观,因为没想到会有这么多朋友关注这个问题。这其中,不乏言辞激烈持批驳态度者,甚至有仁兄 @Lance 直接给答主扣上“琦善”、“苍蝇战士”之类的帽子。为了避免此答案变成相互攻讦诋毁的恶臭之地,廖作解释。

首先,必须要说明的一点是,当初回答仅为答提问者一人之问题,他的问题是这样的,“坐标福建.听老人说林则徐在任期间也会冬天收炭贡,夏天收冰贡...类似向下属收受贿赂,难道一代忠臣也有另一面吗?”从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出,提问者的价值观多少有点非黑即白的片面味道,这是很多人在人物评价中都会有的毛病。显然,很多人心中林则徐形象都是由历史教科书塑造的,在书中,作为“正派人物”的林则徐无垢无瑕,完美无缺。

而我写当时清王朝关于禁烟的讨论,写林则徐禁烟举措可能会带来消极后果,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否定林则徐的禁烟举措吗?是为了扒出一点黑料就随意黑人以博人眼球吗?都不是,我既没那么闲,也没那么傻。而且如果我这么想,和那些将林奉若神明的人也并无两样。

那我写这些是为了什么?仅仅是想让提问者明白,历史是复杂的,有位朋友说得很好,“历史给了我们答案,但当时的人却左右为难”。即使是在很不严谨的原答案中,我也从未说过林的严禁就是完全错误的,只是提出了弛禁这另一种可能性,我想说的只是:无论弛禁还是严禁,都各有所长,各有弊端,仅此而已。

在我的原答案中,最饱受质疑的就是林则徐与民族英雄这一问题,事实上,我在原答案中同样没直截了当地说林则徐不是民族英雄,仅仅说这一说法值得探讨,就引起了某些朋友的强烈不满,甚至直接将我打入卖国贼,汉奸之流,也就不难理解他们为什么会把林则徐当成神了。

对林则徐“民族英雄”这一形象进行质疑本就不是否定林本人,而是为了拂去他身上过于耀眼的光辉,看到更真实的林则徐,那个处在千百年未有之变局下进退失据,茫然无措的林则徐。一个是始终坚定不屈,勇往直前并成功拯救那个时代的神人,另一个是会遭遇挫折、会迷茫,但即使在时代的洪流面前渺小无力,仍坚守自己价值观的普通人。很多人喜欢前一种,所以塑造了很多神人,小时候我也喜欢前一种,但现在更喜欢后一种。

关于林则徐与“民族英雄”形象的问题,肖代龙的硕士论文《从循吏到英雄:晚清士人对林则徐的形象建构》一文中有具体论述,茅海建的名作《天朝的崩溃》也有相关论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查阅。

私以为,讨论与交流的基础在于认真倾听并弄明白对方的观点,承认差异,接受不同价值观的存在。一旦听到不同声音,即视若异端,站在道德或其它制高点上肆意攻击。此种人,最不可与之交谈。

你说你向往古代名将在沙场上马革裹尸还,想要轰轰烈烈地战死沙场,我理解并尊重。但当我想隐居田园,享受生活,你跳出来指责辱骂道:你真是个懦夫孬种,不配活着。我只想说,wqnmlb.

最后,以小波的一句话收尾,一个人快乐或悲伤,只要不是装出来的,就必有其道理。你可以去分享他的快乐,同情他的悲伤,却不可以命令他怎样怎样,因为这是违背人类的天性的。

(上述的探讨其实都是关于意义、评价之类的问题,而我更感兴趣的是那些复杂而生动的历史事实,原答案中关于鸦片战争与林则徐的史实部分甚为浅薄,大家随意看看,接下来有时间我会查阅相关资料完善史实的内容。)


以下为原答案

看到你写的“难道一代忠臣难道还有另一面吗?”,突然不知道该不该回答你这个问题了,因为对人物脸谱化的认识是很……,它忽略了人物本身与所处环境的复杂性,我的回答可能会颠覆你对“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认识,假如引起你的不适,我可以删除。

首先,晚清的时候俸禄薄,身为官僚阶层,吃喝拉撒要过得去,仆人养着,车马要用着,夏天会热,要用冰,冬天会冷,要用炭,迎来送往逢年过节送个礼总跑不了,这么算下去,一年没个一百两银子怕维持不下去。而在晚清的时候,六品京官一年的俸禄才三十多两。那怎么办?不怕,他们有半公开的灰色收入。那就是地方官送的“冰敬”、“炭敬”,当然,他们还有其他灰色收入,你总不能让林则徐活不下去吧?

至于把林则徐打上“忠臣”的标签,这应该是很多人的共同观念,另一个标签“民族英雄”叫得更响,虎门销烟,威震外夷,可惜后来被奸臣迫害,再加上皇帝昏庸,无奈被罢黜,要是继续任用林则徐,英人不敢发动战争,就算发生了,中国也不会败,这大概也是很多人的看法。但实际上,林则徐只是一个典型的官僚士大夫,对洋人洋务有一定了解接触,但囿于名教,害怕清议,不敢为学习西方文明发声,最后运气比较好,得以保全名声。(我无意诋毁林则徐,也不想针对他,实际上,也说不上他有什么特别的过错,是一个很不错的官僚士大夫,但历史的真实与人们普遍的看法相去很远,也是事实。)

在林则徐的时代,鸦片走私猖獗,朝廷上有“严禁”和“驰禁”两种主张,皇帝最后采取“严禁”,派极力主张严禁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禁烟,虎门销烟举世皆知,然后……爆发了鸦片战争。我们认为林则徐是英雄,主要是他这个壮举,但“严禁”鸦片真的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吗?你肯定会指责我,哇!鸦片这么祸害人的东西怎么能不严禁,你在搞什么?首先,坚持严禁的林则徐不分青红皂白以强制手段征收并销毁鸦片,不顾一切规则,直接授英人以口实,发动鸦片战争。你可能会说,就算林则徐不销烟,英国人也会找其他借口发动战争,这我也同意,因为清朝的体制根本上限制了英国通商的欲求,但以一种蛮横的方式对待英商,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当然这也是当时人的普遍观念,但销烟这一举措绝说不上高明。倾销鸦片是违反国际道德的,英商的行为值得谴责,但并不意味着就要以一种绝对暴力的方式解决。而且,严禁真的能禁绝鸦片吗?可以负责的告诉你,不可能,因为官吏的贪心,不会休止,官场的陈规陋习,不会改变,官吏会和洋商勾结,把自己的口袋装得满满的,而朝廷,一毛钱税收都收不到,难道这个局面就很好?其次,“驰禁”难道真的毫不合理吗?(好累,懒得论述了,有时间补吧。)

林则徐虎门销烟,确实需要很大的勇气,也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英商,但现在的角度观照,它真的是一个有利无害的光辉举措吗?

除了销烟,我还想说说他的“开眼看世界”,他对西方文明有一定了解,在与朋友的私下书信交流中也认为洋枪洋炮很先进,但他很少上书朝廷学习西方,无论是囿于名教,还是害怕清议,终归是少了些勇气。当然,那个年代,很正常,我想说的也不过是,他,只是一个正常人,没有突破时代的前瞻性与勇气。

最后,皇帝想起了他,想他回到北京继续启用,但他这时正好病逝了,我只能说他很幸运,如果他继续被委以重任,能继续保持名声吗?能把事办好吗?存疑。

最后再声明一下,我对林则徐没有偏见和歧视,林则徐也是一个合格的官僚士大夫。但如果把“民族英雄”这个标签贴出来,就值得探讨了。

哇,好累呀!

七、林则徐姑爷是谁?

林则徐的大女儿叫林尘谭,古代女儿出嫁自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林尘谭的丈夫自然是林则徐挑选的,她的丈夫叫刘齐衔。

林则徐二女儿林金鸾早年夭折

所以三女儿林普晴的丈夫是他的第二个姑爷沈葆桢是福建侯官,他其实是林则徐的亲外甥,也就是说林普晴嫁给了她的表哥。

林则徐的小女儿,也就是四女并未在史料上留下名字,他的丈夫叫郑葆中。

八、林则徐夫人是谁?

林则徐夫人是郑淑卿

郑淑卿(1789~1847年),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号绛红楼老人,善诗书。出身官宦之家,父郑大谟,字青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进士,官河南永城县令。淑卿为其长女。

林则徐和郑淑卿结婚四十四年,恩爱笃深,一共生育八名子女,分别为长子林汝舟、次子林秋柏、长女林尘谭、次女林金鸾、三女林普晴、三子林聪彝、四子林拱枢、四女郑林氏(史书没记下名号,因林则徐四女嫁于郑葆中,故称郑林氏)。次子林秋柏和次女林金鸾相继夭折,故林则徐应有三子三女。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十月,林则徐夫人郑淑卿病逝,岩栖大师应邀为其诵经超度。[

九、林则徐是学者吗?

林则徐是学者,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栎社散人等。

是清朝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历史治水名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在中国有“民族英雄”之誉。

1839年,林则徐于广东禁烟时,派人明察暗访,强迫外国鸦片商人交出鸦片,并将没收鸦片于1839年6月3日在虎门销毁。虎门销烟使中英关系陷入极度紧张状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入侵中国的借口。

他略通英、葡两种外语,且着力翻译西方报刊和书籍,1839年主持编译的《四洲志》,晚清思想家魏源将林则徐及幕僚翻译的文书合编为《海国图志》,此书对晚清的洋务运动乃至日本的明治维新都具有启发作用。

1850年11月22日,林则徐在普宁老县城病逝。

十、林则徐是哪代人?

林则徐是近现代人,1840年虎门销烟的人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
下一篇:什么是农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