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0上海世博会VR全景
2010上海世博会VR全景:用虚拟现实体验世博盛会
2010年,在上海举办的世博会被誉为世博史上规模最大、参与国家最多的一届世博盛会。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与进步,我们有机会通过虚拟现实(VR)全景技术重温那段令人难忘的历史时刻。本文将带您走进2010上海世博会的虚拟世界,探索其中的奇迹与风采。
2010上海世博会 VR全景:对象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将用户带入一个逼真的虚拟环境,仿佛置身于2010年上海世博会现场。通过配备专业的VR设备,用户可以360度全方位地体验当年的世博盛会,感受展馆的壮丽与文化的交融。这种技术不仅仅是简单的观看图片或视频,而是让人身临其境,沉浸式地体验历史的魅力。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
虚拟现实技术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演进逐渐成熟起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图形学和传感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虚拟现实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2010上海世博会VR全景中,我们可以看到虚拟现实技术的成果与应用。
上海世博会的历史意义
2010上海世博会作为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这次世博会吸引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参与者,展示了各种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如今,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我们可以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感受其中散发的魅力与活力。
体验2010上海世博会的独特魅力
通过2010上海世博会VR全景,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当年世博会的独特魅力。在虚拟环境中,我们可以看到各个参展国家馆的建筑风格、文化特色,感受到不同国家间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种体验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游览,更是对世博会历史的全新诠释与理解。
结语
2010上海世博会VR全景为我们提供了一次独特的历史重温机会,让我们以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那段令人难忘的世博盛会。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为历史的传承与记录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让我们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魅力与精彩。
二、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 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2005年12月1日,国际展览局第138次大会通过了《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注册报告》。
在“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主题下,上海 世博会的组织方旨在通过展览、主题活动和主题论坛回答以下三个主要问题,即:什么样的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什么样的生活观念和实践让城市更美好? 什么样的城市发展模式让地球家园更美好?为了引导参展者回答这三个问题,组织者通过阐释和重组五个副主题,提出 了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内容结构”。
三、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揭秘幕后制作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自问世以来,便以其惊艳的视觉效果和震撼人心的表现力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这些宣传片背后的幕后英雄,就是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们。他们以卓越的才华和创意,将世博会的主题与精神融入画面之中,让观众流连忘返。
在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中,有一位由中国培养的导演备受瞩目,他就是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他的作品不仅仅是简单的传递信息,更是一场别开生面的视觉盛宴。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的制作流程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的制作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导演在各个环节中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才华。
首先,导演需要与编剧和策划人员密切合作,明确宣传片的主题和核心信息。然后,根据策划方案,导演开始进行场景的选取和设定。这要求导演具备出色的想象力和对细节的精确把握能力。
一旦场景确定,导演就要开始筹备拍摄计划和预算。他需要与摄影师、美术指导等多个部门的人员进行协调,确保整个制作过程的顺利进行。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的技巧和创意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以其独特的技巧和创意而闻名。他们将创意、技术和艺术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打造出视觉上的奇迹。
首先,导演需要对摄影技术有深入的了解。他们掌握着各类摄像机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可以根据需求选择最适合的摄影设备,以达到最佳拍摄效果。
其次,导演要善于运用色彩和光影来表达情感和氛围。他们可以通过调整光线的角度和强度,以及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为宣传片赋予独特的感觉和风格。
另外,导演还需要在剪辑和后期制作中展现自己的才能。他们利用剪辑软件,对拍摄素材进行整理和编辑,并添加适当的特效和音乐,使得宣传片更加生动和吸引人。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的责任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肩负着巨大的责任和挑战。他们不仅要满足策划方的要求,还要与其他制作人员密切合作,确保整个团队高效协作。
导演还需要在紧张的制作进度中保持冷静和清醒的头脑。他们需要面对各种问题和困难,随时作出正确的决策和调整,以保证宣传片的质量和效果。
此外,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还需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领导能力。他们需要与演员、摄影师、美术指导等多个团队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使得每个人都能全力以赴,共同创造出一部精彩绝伦的宣传片。
结语
上海世博会宣传片导演们凭借出色的才华和专业的素养,创造了一系列令人惊叹的作品。他们将自己的热情和创意融入到每一个细节之中,使得宣传片成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
这些导演不仅仅是上海世博会宣传片的幕后英雄,更是中国电影制作行业的骄傲。通过他们的杰出表现,他们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创意和实力,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期待在接下来的上海世博会中,继续欣赏到这些导演们的杰作,领略他们带来的视觉盛宴!
四、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
上海世博会是历史上首届以“城市”为主题的综合类世博会。组织者希望通过主题演绎工作达到如下目标:
1、提高公众对 “城市时代”中各种挑战的忧患意识,并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
2、促进对城市遗产的保护;使人们更加关注健康的城市发展;
3. 推广可持续的城市发展理念、成功实践和创新技术;寻求发展中国家的可持续的城市发展模式;
4、促进人类社会的交流融合和理解
五、2010年上海世博会门票?
上海世博会门票160元一张。不过他这个门票出售也是有规定的,比如双休日和节假日门票是原价160元一张,其他时间可以打8折,有的时间也可以打5折。
六、2010 上海世博会之后那些场馆都用来干嘛了?
断断续续写了快一个月,终于快写完了(摔电脑!)
言归正传,因为项目就在世博园的原因,我个人比较熟悉UBPA(Urban Best Practices Area,城市最佳实践区),所以本答案中多会涉及UBPA这部分,期待其他知友来补齐其他园区的最新进展。另,UBPA在2013年得到了LEED-ND最高级别铂金级别认证,也是北美地区以外首个获得LEED-ND铂金级认证的项目。
本文主要将分为以下4部分:
A. UBPA改造项目区位及项目容量简介
B. 现阶段项目总体改造进程及未来规划
C. B4-3幢A单元的改造思路及改造实况介绍(URSIDE HOTEL项目)
D. 题外话:关于城市旧改的一些个人感受(结合本项目及UBPA园区整体)
Note:本文言论仅代表我个人,不代表公司立场,所有项目现场图片均附在文末。因为最近忙着工地收尾还没时间整理好全部图片和资料,近日会尽量抽时间把回答补全,另,所有图片资料整理完毕后我会在文末更新所有图片的Dropbox下载链接。谢谢阅读。
A. UBPA改造项目区位及项目容量简介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创新项目,位于世博园区E片区,共分北部、中部、南部三个展区,占地面积15公顷。[1][2]最佳实践区中总共展示80个城市案例,都经过了国际遴选委员会的评选,分为宜居家园(尊重市民)、可持续的城市化(尊重自然)、历史遗产保护与利用(尊重历史)、建成环境的科技创新(尊重科技)四个展示领域。[2][3]最佳实践区的总策划师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唐子来。[1]via: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城市最佳实践区 -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大家都知道,2010年上海举办了举世瞩目的世博会,自2007年至2010年,上海世博会从筹备到完结落幕历时大约三年时间。在规划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整个世博分为了5个片区,其中A/B/C这3个片区位于浦东,D/E这2个片区位于浦西,而UBPA则位于其中E板块的东翼,在世博束后,上海世博发展集团旗下的上海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商务有限公司正式启动了对UBPA片区的改造工作。
在改造工作正式启动后,关于原有场馆的「拆」「改」「留」「增」计划正式提上日程。2016年,建筑面积约合五万平方米的再利用工程正式由锦和商业承接,期中包括B3-A/B/C;B4-1/2/3;C2。
B. 现阶段项目总体改造进程及未来规划
从业态布局上划分,其中商务办公建筑面积约占40-50%,商务服务建筑面积约占25-30%,文化娱乐建筑面积约占25-30%。从空间上划分,实践区北面街坊以商务办公为主;南面街坊以商业和文化休闲为主,形成复合互补、动静相宜的布局。via:《上海的城南旧事》,p161,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马学强,龚峥 主编
我们酒店算是UBPA改造项目里比较晚进场的项目,今年2月时候我们拿到了物业钥匙才开始准备进场施工的相关工作。而在此之前,已有部分场馆完成了改建和重新再利用的工作,另外也增设了部分新建筑,其中包括但不仅限于:
「拆」:
西安案例馆
宁波滕头案例馆
麦加米纳案例馆
温哥华案例馆
欧登塞案例馆
「改」:
城市最佳实践区办公室——办公(已入驻)
上海,伦敦,汉堡,澳门,阿尔萨斯,马德里,罗纳-阿尔卑斯——办公(已入驻)
Pavilion of Future (城市未来馆)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 Power Station of Art)
Cases Joint Pavilion 1(B1)——上海设计中心-南楼(SDC,Shanghai Design Center)
Cases Joint Pavilion 2(B2)——SKF中国总部办公室 & 上海票据交易中心
C1(城市最佳实践区综合服务中心)——办公 & 餐厅 &咖啡馆
Cases Joint Pavilion 3(B3-1 & B3-2)——办公用途 & 世博创意秀场
Cases Joint Pavilion 4(B4-1 & B4-2 & B4-3)—— 咖啡馆(已开业)、电影院(筹)、剧场(筹)、婚纱店(已开业)、办公(已入驻)、酒店(筹)
C2(城市最佳实践区世博创意食堂)——越界·世博 美食广场(筹)
「留」:
成都活水公园案例
「增」:
星巴克世博会最佳实践区特别店
C. B4-3幢A单元的改造思路及改造实况介绍(URSIDE HOTEL)
现在转眼已经12月,我们的改造项目终于也接近尾声,周边临近的几个改造项目也陆续开业,多为年轻态的商务办公和咖啡厅、餐厅等,后期还会有影院和健身房陆续开业。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是UBPA这片区不像江对岸完全新建的国家馆片区,UBPA自己本身也算是个极具兼容型的旧改项目,所以现如今这次改造并不算是其第一次被改,而是其第二次新生。
老上海人应该都知道,该片区于上海而言其实意义非常,在作为上海世博会展馆之前,UBPA片区的很多原有建筑其实是上海南市片区重要的老工业区,著名的江南制造局创立于此,其中的上海南市发电厂是上海当时最大的发电厂之一,在这里曾经亮起了全上海第一盏自主发电自主生产的电灯(1898年1月21日),而在这盏灯之后,这座电厂也用自己的能量点亮和推动了大半个上海(为有轨电车系统供电),看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就会突然理解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为什么不叫Museum而叫Power Station了。在此次的更新中,不管是政府方面还是运营商和服务商,大家都在寻找保留历史味道和突破创新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
我们这栋楼——即B4-3幢,前身也是一座老厂房。
这座厂房在世博期间被改造为台北案例馆以展示台北的资源循环再利用及无线宽带技术,在世博会结束后楼栋其中的大部分装置和设备被拆除,所以物业在今年2月把钥匙交给我们的时候其内部结构基本还原了厂房的原有状态:
总计3层,每层4~6米的层高,开阔的近乎无柱的大开敞平层空间,总平约1800㎡。
在我们拿到这栋物业之后我们想过很多稿方案,最初我们考虑过将层高最高的第3层分隔为两层使用,但由于旧改政策变动和种种不可抗因素,该方案最终被搁置。在这之后我们的方案做了数次调整,因为原有建筑的厂房属性,其原有结构(4-6米的层高)如果不做分层处理,说实话,我们很难把营收这本账算平,毕竟我们是开酒店做生意不是开福利院,我们必须在酒店功能配套(公区和配套功能区占比)、客房舒适度(空间大小比例/采光和通风/隔音和保温)以及酒店的营收上进行多方面考量,在多次讨论之后我们大致从以下几个方向做了比较大的决定:
c1. 预制模块填入:一楼区域我们设计成了融合式的开放空间,除了餐饮接待功能之外我们还设置了独特的单人SOLO客房,这些客房全部采用PPVC技术使得他们可以实现off-site制作(箱体本身、全烤漆外饰幕墙以及钢结构支架均在浦东工厂进行制作,而后统一运输到现场进行落位和装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楼的现场交叉施工作业量大大减少,施工效率及清洁度均有所提升,与此同时,Solo房型箱体的制作精度也达到了很好的效果(特别感谢上海UB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c2. 休憩休息分离:在二楼和三楼我们一共25间双人房,其中层高较高的23间客房均为特别设计的客房,在不改变原有主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加做了上升平台来独立放置床铺让房间能够达到「休憩」和「休息」分离的效果,而不是只能葛优瘫的房间,或者换句话说,也可以理解成小套房。
c3. 优化采光条件:为了改善工厂厂房本身阴暗冰冷的感觉,我们对三楼原生斜坡屋顶做了局部调整以此形成两条阳光客房走廊,与此同时,我们在对应的客房设置了L型的玻璃窗,使得这些非直接邻窗客房的光照效果得到优化。
同时,为了尊重原有建筑的文化属性,我们在「改」的过程中也「留」下了很多原始的元素,原有的结构梁柱虽然已有斑驳但经过清洁和加固处理之后不仅依旧可靠,他还显得别有风味。
另外,唐子来教授在规划这片区域时候就已明确表示希望在世博结束后把这里打造成为上海的「城市客厅」,我们作为其中的改造项目之一当然也没背离该项原则,相反,我们自己从酒店品牌和理念创立之初就其实已经立志把自己变为「城市客厅」,所以我们选择了这样一个地方来开我们的第一家店。我们并没有设计富丽堂皇的大堂,而是多处布置超大的可以葛优瘫的大沙发、可以自由使用的长条共享办公区、可以自助采买的酒水零食区以及数不清的非常cult的音乐和杂志。
我们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城市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能与你融为一体,我们希望我们这里能让你们相互之间也能产生一些有趣的交集,最后,我希望有一天听到有人说:握草!这家店和这里坐着的人怎么可以这么配!是的,这就是我们想在世博B4-3幢A单元做到的。
D. 题外话:关于城市旧改的一些个人感受(结合本项目及UBPA园区整体)
现如今的中国,无论是在一线城市还是二线城市乃至三四线城市,大家都在挤破了头去承办大型活动,在大型活动的狂热褪去之后,无论是新增的还是原有建筑改建的那些曾经为活动服务过的建筑几乎都面临着或拆或改的处境。
但事实上,对于绝大多数城市而言在绝大多数时候其实并不需要存留如此多的场馆设施,或者换句话说,只有在整个城市的综合策划和运营能力非常之强大时候才有能力长期持有如此多的公共场馆设施,但大多数城市并没有这个能力。虽然很多规划师在规划之初就已经计划好了这些场馆是用完就拆还是继续利用,但事实情况永远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所以在多数大型活动结束之后,城市内很多场馆都陷入了长期被闲置或者利用率极其低下的「守活寡」局面。
在我看了越来越多旧改项目之后我最常跟人讲的一句话就是「任何脱离大规划背景只看建筑单体本身的旧改项目基本都是耍流氓」,所以不管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被淘汰下来的低效能工厂厂房也好抑或是这些大型活动场馆的改建其实并不是这个房子(或者说是壳子)到底还能不能赚钱能不能收租的简单问题,而是这些建筑或建筑群到底还能以何种形式更好的服务于整座城市。
在《城市营造》一书中,著名城市规划设计公司SOM讲解了21世纪城市设计的9项原则(可持续性、可达性、多样性、开放空间、兼容型、激励政策、适应性、开发强度、识别性),结合我现在所在的UBPA项目来看(已经算是上海比较大体量的原生旧改项目),摸着良心说,其实我并不觉得这里已经做到极致,一方面是政府对于该片区后期开发的预规划配合力度并是很给力,另一方面则是招商的定位和园区物业的配套支持还是有待完善,分点来说的话其主要缺陷体现以下两点:
「可达性」:从地图中可以看到相较iAPM抑或新天地这类中心城区来说,UBPA园区所处的区域其实出于上海市区比较边缘的地带,公共交通并不算非常便利,最近的地铁站西藏南路距离该区域步行需要大约15~20分钟。另外,作为一个滨江临水定位为中高端的纯步行街区,政府以及后期介入的运营商并没有给「远道而来」的人们准备充足的地上和地下停车位或者其他可替代的优秀解决方案,可想而知,人们的驻足时间和消费动机自然也会被削弱很多。(作为在这个街区的酒店,我们也是想破脑袋希望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已经决定给各位提供相较共享单车更好用的自行车。)
「适应性」:前面我有说到我们酒店这栋楼,也就是B4-3幢A单元,他本身其实是个厂房,不管是外立面的开窗设计还是原有的结构设计都不是为居住而设计,在改造过程中我们也数次跟园区进行协商和沟通来改造得更便于设计和划分房间也更好的提高客房舒适度,但大部分时候谈下来的结果都属于没的商量或者比较难商量,对于这件事我本人还是觉得挺遗憾的。我一直深信一个好的改造项目必须是包容的活泼的而不应该是畏首畏尾,恕我嘴笨,只能用书中一段话描述一下我的心情:
“···21世纪的城市建设者必须承认,永远无法绝对精确的预测一项城市设计项目的结果。这些项目的实现期往往很长,不同程度地更改是无法改变的,而这种修改长长在项目正式完成之后,有时甚至在完成之前。···这条适应性原则阐明了城市营造和单纯的建筑设计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开展项目设计时,代价昂贵的错误往往在规划方面,即对建筑设计限定过多、过严。这类规划常常具有局限性,过于僵化、不接受妥协且不愿作改变。相反,理想的城市设计应预料到随时间推移,项目配置和其他方面的调整是必然的。最终,面向未来的城市营造将形成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物质环境框架,在允许其中的物质元素和使用功能不断变化的同时,依然时刻保持整体的一致性。···”via:《城市营造》,p164,江苏人民出版社,John Lund Kriken, Philip Enquist, Richard Rapaport
结语
跟我比较熟络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我是个很热爱城市的人,开房探店基本也是集中在城市中心,度假村还有民宿这类产品在我的生活里出镜率是极低的(唯独去年在黄山做项目时候出镜率高点)。
城市最吸引我的一点就是他的变化莫测,城市的超高效率和超大容量使得各种可能性在这里得以发生,无论是老旧城区的再生还是城市扩容带来的新增,城市的妆容变幻随着时间的推进,越来越多元的技术支持和产业发展使得城市越来越迷人。只希望在中国未来的生长过程中能够不断见到越来越多具有自己性格的性感城市。
特此感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唐子来教授为本文提供UBPA规划时期的原始资料及档案,城市规划及建筑设计师 @丁丁王 对本文亦有多处贡献。最后,谢谢 侯工@侯天天 邀(挖)请(坑),其实本来一直在考虑怎么写这个大话题.,草稿放了快一年了,这次就写完吧。
图片资料补充、参考资料及推荐阅读:
七、2010上海世博会吉祥物?
海宝(Haibao)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吉祥物。2007年12月18日晚上8点,万众瞩目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终于掀开了神秘面纱,蓝色人字的可爱造形让所有人耳目一新。海宝,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配以代表生命和活力的海蓝色。
他的欢笑,展示着中国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挺胸抬头的动作和双手的优雅姿势,显示着包容和热情;他翘起的大拇指,是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发出的真诚邀请。
八、2010上海世博会护照价值?
2010世博会护照是一种热门的世博纪念品。由于在世博护照上盖满不同场馆精心设计的印章能够代表游客参观世博的经历并留下一个有形的特殊纪念,“世博敲章”成为一种风尚,而盖满章的世博护照也就成为了一种很好的纪念品。
世博护照同时也是一种收藏品。上海世博会盖章超过300枚的护照在淘宝网上已经卖出了2000元以上的价格。2010年10月19日上午举行的世博护照珍品拍卖会上,首套4本编号为“000000001”,盖满300多个场馆印戳的世博护照以41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这一套老版世博护照包括玛瑙红、宝石蓝、橄榄绿、卡通版等4本,护照上有300多个参展场馆加盖的纪念印戳,同时由各参展方总代表或馆长在各自印戳旁签名,有的还题写了对上海世博会的感想与祝福。 由此可见,世博护照不仅是一种纪念品,也成为收藏爱好者关注的对象。
世博护照热度不减与消费文化的兴盛密切相关。世博护照收集的是不同场馆的印章,而这些印章的设计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印章是场馆和文化的双重象征符号,收集这些象征符号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消费世博会文化意义的过程。世博会已经逐渐成为消费文化的代表性场所,游客(消费者)通过参观世博会消费了世界各地的文化。而对这种消费的最好纪念则是通过世博护照盖章的方式,将自己的消费经历以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消费符号象征了世博会上的经历,而参观世博这一经历又象征了环游世界。因此,一本被称为“环球护照”的世博护照其实蕴含着消费文化不同层次的需求和满足。
九、2010上海世博会主题解释?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五个副主题分别是“城市多 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塑”、 “城市和乡村的互动”。
主题的核心思想是:城市是人创造的,它不断的演进、演化和成长为一个有机系统。人是这个有机系统中最具活力和最富有创新能力的细胞。人的生活与城市的形态和发展密切互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有机系统与地球大生物圈和资源体系之间想和作用也日益加深和扩人、城市和地球三个有机系统环环相扣,这种关系贯穿了城市发展的历程,三者也将日益融合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十、2010年上海世博会形象定位?
2010年上海世博会给上海传递城市形象一个强大的“扩音器”,从历史上每次世博会的举办看,世博会都会成为该城市迅速发展的催化剂,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会引发7000万的旅游人数,将会产生近3000小时的媒体报道,这些数量庞大的游客群体和报道将在世博会期间极大的推动上海的城市形象,通过媒体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一个核心的议题,改变、影响、提升、强化、放大着人们对上海的印象。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