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三八线》这部电视剧怎么样?如何评价《三八线》?
好题材,故事也基本有史实支撑。就是拍的差。
一是配音处理不当,要中文你就全中文,或者就各国说各国语言。
二是内容极度拖沓,一个本可以拍成一部恢宏大剧的战争题材硬生生插入爱情,真的无语,不是说战争片不能有爱情,但要分清主次。
三是本来就是史实的桥段被拙劣的拍摄手法弄得像神剧,也是服。
其它小问题不说了,反正不倍速看不下去。
二、有什么影视剧让你觉得可惜?
三八线。
阻击战之前,前十几集吧,服装武器基本符合实际,三三制靠谱,里面彪连长印象深刻,剧里很多情节都有典故,阻击战那几集,觉得拍出来了一般剧版很难的战斗场面。后面可能经费不足了,感情线文戏太拖沓,战斗场面太少。后半部分如果跟前半部分精良的话,效果就很好了。听说很早就拍了,结果上边不过审,担心影响双边友谊,删删改改才播出来,也算是命途多舛。
https://www.zhihu.com/video/1041749547151765504三、如何看待《三八线》电视剧?
抗美援朝期间乃至1992年中韩建交之前,中国只承认朝鲜,台湾的国民党当局承认李承晚政权。志愿军战士是不可能尊称敌人的部队为韩军,只可能像《集结号》里面的那样,称敌人为美军的,还是伪军的。否则是要犯政治错误的。
四、有没有什么电视剧看完之后很有感触,但难以言表?
国产抗美援朝题材的战争剧《三八线》
结局真的是太虐心了,我看完之后半宿没睡着觉,真接受不了。
五、你有没有因为哪个片段而追了一整部剧?
因为这张图我了解那段艰苦的历史
《三八线》剧照,六班全体以战斗姿态冻死在阵地上
最悲壮的牺牲
志愿军九兵团是在1950年11月入朝,当时穿的是华东地区的棉衣——有些资料说是穿着夏装入朝,那根本就是瞎扯——华东地区的棉衣里只装一斤半棉花,而东北地区的棉衣至少要装四斤棉衣,还配棉大衣。原来计划是先让九兵团到梅河口换装后再入朝的,但考虑到东线敌军正在分头冒进,正是乘机各个击破大举歼敌的好机会,这才临时改变计划直接入朝。除了棉衣单薄之外,九兵团头上是大檐帽,脚下是单胶鞋,更没有棉手套。在冬季常年平均气温为零下27度的长津湖地区,穿着这样的服装怎么能抵御严寒?运送九兵团入朝的火车在沈阳车站短暂停留时,在站台上的东北军区副司令贺晋年看到后大惊失色:“你们这样入朝,别说打仗了,冻都把你们冻死了!”他赶紧命令车站上的东北部队官兵脱下棉衣棉帽扔到火车上,同时紧急调运厚棉衣、棉鞋,但火车在沈阳只停留了两小时,只有最后面的26军得到了很少的一些棉衣棉鞋。
长津湖地区本来就人烟稀少,再经过战火洗劫,房屋所剩无几,部队只能露营。同时由于美军的猛烈空袭,夜间不能生火。而九兵团进入长津湖地区不久,随着西伯利亚寒潮的来临,气温骤然剧降到零下30度!
严寒,单薄的御寒衣物,野外露营,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九兵团还要和装备精良的美军浴血苦战,其艰苦和残酷难以想象。
在这次战役中,九兵团有三个连队,成建制地全员冻死在阵地上,他们的番号是20军59师177团2营6连、20军60师180团1营2连和27军80师242团2营5连,他们是以战斗队形在自己的阵地上坚持到了最后一刻,成为人民军队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冰雕连”。
九兵团的战士大都来自江南水乡的江苏、浙江、上海、安徽等地,没有高寒地区生活经验,对防止和东伤救治都不了解,很多人甚至在冻伤后用火烤,更是加剧了伤情,因此出现了大量冻伤减员。根据《第一次较量:抗美援朝的历史回顾与反思》一书中提到九兵团冻伤3万多人,冻死4000多人!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开国第一战》披露的伤亡数字是“冻伤减员28954人,冻死1000人,冻伤严重而不治3000人。冻伤减员达兵团总数32.1%,严重冻伤达22%。”必须要说明的是这里提到的冻伤减员是冻伤到丧失战斗力的程度,整个九兵团从上到下几乎人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冻伤,同时九兵团所面对的是美军最精锐的海军陆战队第1师,虽然最终未能全歼陆战1师,但却迫使陆战1师整整后撤了125公里,这在陆战1师的历史上也是从来没有过的。
即使是在如此困难的情况,九兵团依然迫使美军陆战1师进行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撤退相比之下,《三八线》片中一连是在西线,由于狼林山脉的阻隔,西线气温比东线稍高,而且西线的志愿军是原来东北野战军的部队,配发的是东北地区的厚棉衣和棉大衣,又有寒区生活的经验,冻伤情况远远要好于东线的九兵团。片中六班执行潜伏任务而全员冻死的情节,虽然略显突兀,但显然编剧是想通过这样的电视语言来表达对志愿军先烈的敬意,当年在朝鲜战场爬冰卧雪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依然坚持战斗的志愿军,确实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的怀念和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