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合唱 歌曲 我的祖国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8-06 08:55   点击:166  编辑:admin   手机版

修改:最近看了《金刚川》 ,知道了这首《英雄赞歌》,有些旋律真的是不会老去的,它击中了我们人性中的通感,让作为先辈的他们和作为后人的我们产生了共鸣。

它将穿过岁月的流逝,打破时代的隔阂,愈发得动人心。

《我的祖国如此》,《英雄赞歌》同样如此。

网易云音乐-英雄赞歌(伴奏)

以下为原答案:

去年国庆节,《我和我的祖国》上映,票房超30多亿。跟随这部电影,这首歌的主题曲,《我和我的祖国》也传唱到了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谁都能来上那么一两句。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甚至于有公司的年会,也用这首歌作为合唱曲目。稍微改点歌词,比如把祖国换成公司的名字。

“我和我的XX(公司名),一刻也不能分割......”

老板听了很开心,红包发得更丰厚。

今天我出去走了一圈,发现还有那么几家店仍然在播放这首歌曲。但其实我心中的第二国歌,一直是另外一首,它叫做《我的祖国》。它也是今年国庆节献礼电影《我和我的祖国》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的主题曲。

这名字听起来跟《我和我的祖国》很像,所以好多人把他们搞混了,但其实他们是完全不同的。

不同于《我和我的祖国》通过诗意的歌词来表达对祖国的赞颂,这首歌通过朴实地描写那个年代的景象,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自信,字里行间浸透了中华民族质朴强劲的生命力。

《我的祖国》比《我和我的祖国》早了将近30年。由于它是《上甘岭》这部电影的插曲,在很多老一辈人心中,对这首歌的感情远比对《我和我的祖国》要深刻的多。

2016年,台湾前文化部长、作家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作了一场演讲。演讲的主题叫做《一首歌,一个时代》。

她带着大家回顾不同时代听过的歌。

她说:“一首歌能够经历数十年,依然不被忘记,是因为它是时代,是历史,更是每一个人的回忆与安慰。”

接着她问大家各自的启蒙歌是哪一首?

港大副校长拿起话筒说:

“我进大学的时候,好多师兄带我唱《我的祖国》”

龙应台不敢相信,反问了一句:

“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

话刚问完,几个稀稀落落的声音在观众台响起,

“一条大河波浪宽......”

渐渐的,越来越多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歌声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整齐,到了第二句,全场开始大合唱。

龙应台也笑着等待大家唱完,然后一起鼓掌。

下面是视频:

想想去年的香港暴动,港大这么优秀的光荣传统不知道还在不在?

除了香港,一河之隔的深圳也在上演着同样的事。

大概是2013年,英国BBC交响乐团来到深圳音乐厅演奏《我的祖国》。

前奏刚起,就有人听出了这首歌并热烈鼓掌。这次鼓掌,尚且符合音乐会的礼仪,但是后面发生的事可就不符合了。

随着演奏进入正歌部分,在场观众纷纷合唱起了这首歌。台上的音乐家们都笑了。他们可能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情况。我想他们肯定不明白这首歌对于中国人的意义。

下面是视频:

前面说了,这首歌最初是1956年的老电影《上甘岭》的插曲。那时,导演沙蒙找到了作词家乔羽和作曲家刘炽,让他们在极短的时间内创作了这首作品。

作品完成后,沙导看了看稿子,问他们: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或者长江万里波浪宽?这不是更有气势吗?

乔羽说:用万里长江确实气势很大,但长江虽长,在全国范围内,没有见过长江的人也有很多。这样写,可能会让那些不在长江边上的人从心理上产生距离,从而失去亲切感。而且从对祖国的体会来说,不管你是哪里的人,家门口总会有那么一条河。它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你的喜怒哀乐,只要一想起家,很多人就会想起那条河。

最后沙导同意了他的看法。

这首歌朗朗上口,是属于那种你听一遍就能记住的。更传神的,是它的词。全篇朴实无华的用语,但凡小学学过一点语文,就能读懂这词。最顶级的文章不需要舞文弄墨,所谓大道至简,不外如是。所以它才能有那么广泛的传唱度,词曲近乎完美的配合,让人一听就懂,一听就会,一听就能触动你心底对祖国大好山河的深深热爱。

酒窝小哥:除了《我和我的祖国》,国庆还应该听这首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