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谁知道在哪里?

99 2024-05-24 16:38 admin

一、谁知道在哪里?

后续: 新华网山东频道3月11日电(记者吕福明)11日凌晨,经烟台市政府相关部门确认,10日下午发生在烟台的一起交通事故中,造成7人死亡11人受伤。 10日15时左右,在204国道31.4公里处,一辆临沂籍客车与一辆小型货车相撞。当时客车上有乘客20多人。 事故发生后,烟台市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对伤员进行及时救治。截至记者发稿时,7人因抢救无效死亡,另有11位伤员住院治疗,无生命危险。 目前,受伤人员被安置在烟台市多家医院进行救治,对死者的相关善后工作也已展开,事故具体原因正在进一步调查。 据了解,当时客车并未超载。此段路线路况较好,过往车速较快,属事故多发地段。(完) 山东烟台发生一起交通事故 伤亡情况正在调查 新华网山东频道3月10日电(记者吕福明)记者从烟台市相关部门获悉,10日15时许,在烟(台)青(岛)一级路福山区与栖霞县交界处发生一起交通事故,车上有20多人,目前伤亡情况正在调查核实。 据介绍,事故中,一辆客车与一辆小型货车相撞,货车驾驶室严重受损。 截至记者发稿时,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已对伤员展开救治,目前尚未有明确伤亡人数统计,事故原因也在调查中。(完)

二、墨盒有什么用啊?

回收有他们的目的。

记者随即来到黎明电脑城,在电脑城附近没转一会儿,便看见在阴凉处,有人坐在地上,手上拿着写有“回收墨盒”几个大字的硬纸板。记者一上前,那人便拿起硬纸板,起劲地在记者眼前晃来晃去。记者问其价格,那人回答“根据型号不同,价格也不同,便宜的10元,贵的30元。”记者问:“为什么回收废弃的墨盒?”他笑笑说:“变废为宝,为了环保嘛。”

果真如此吗?记者从工商部门得知,在市场监管中曾发现,不法分子将回收来的废弃墨盒重新灌入墨水,再翻新后冒充新墨盒进行销售的现象,墨盒翻新的成本不过一二十元,但经翻新后可卖到100多元,利润可观。据悉,翻新的墨盒与原装墨盒在外观上基本一样,只是没有使用真空包装。这种墨盒打印效果很差,使用寿命短,喷头极易堵塞。

市环保局的负责人则表示,废弃墨盒回收工作确实有利环保,但这些流动人员回收旧墨盒,是否真如其所言是为了环保,还须打个问号。

三、新华网网评:“文山会海”是怎么来的(转载)

“文山会海”是怎么来的 2013年07月30日 10:52:23 来源: 新华网 任仲然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有个爱好,就是制文山造会海,乐此不疲。那么,“文山会海”是怎么来的呢? 其一,恐怕是工作“线路图”有了问题。不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而是从会议文件中来,到会议文件中去。用会议贯彻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在会议文件的怪圈里打转,“文山会海”由此而来。 其二,或许是考核“指挥棒”出了偏差。工作考核要求开多少次会,发多少份文件,会议文件越多,似乎工作就越有成绩、考核结果就越好。有了这样的“指挥棒”,不形成“文山会海”才怪。 治理文山会海,既要重新设计工作“线路图”,按照群众路线要求,把主要精力集中到调研和落实上来;又要调准考核“指挥棒”导向,变开会发文为真抓实干。从扬汤止沸到釜底抽薪,“文山会海”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四、关于低碳生活的讨论。

低碳生活,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能量要减少,从而减低碳,特别是二氧化碳的排放。简单理解,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主要是从节电节气和回收三个环节来改变生活细节。如果说保护环境、保护动物、节约能源这些环保理念已成行为准则,低碳生活则更是我们急需建立的绿色生活方式。

12月7日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使“低碳”一词成为焦点。对于很多市民来说,近来被广泛关注的“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似乎让大家觉得既遥远又陌生,但事实上,每个人的生活都与碳排放息息相关,每个人都在影响着地球环境变化。最近,“低碳生活”模式在本市悄然兴起。作为“全民低碳行动项目”的首批试点城市,天津的330户家庭参与了家庭碳排放跟踪调查;而在津城年轻人中,计算碳排放量、做“低碳达人”也成为一种时尚。

有车白领每年排碳近10吨

近来,网上的一款“个人碳足迹”计算器在本市众多年轻人中流行。只要在这个计算器上输入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用量,就可以算出自己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数量。记者在计算器的网页上看到,购买衣服件数、洗衣粉使用量、吸烟、喝酒数量、乘飞机、乘火车等都成了计算内容。

触目惊心的数字让本市的一些上班族自觉开始了“低碳行动”,低碳生活也在年轻人中开始逐渐流行。25岁的向菲就是其中一员,向菲在一家外企工作,是地地道道的“低碳族”。她告诉记者,自从自愿成为环保志愿者后,她每天会用网络上的“碳排放计算器”计算自己的“低碳生活”。“尽量走楼梯、不论在单位还是在家都少开空调,家里的灯泡都被换成节能的,能不开车时尽量坐地铁和公交车,打印时用正反两面纸……其实,‘低碳’生活就是让自己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尽量节约、绿色。”

五、扶贫英雄身份造假 扶贫英雄身份为什么造假

为满足个人虚荣心。

以下为事件新闻原稿,供参考。

“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多家企业董事长,某互联网经济研究中心处长……”近日,神秘男子“史润龙”在网上频频引发关注。9月7日,新华网发布声明称,有人假冒其名义发布《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严重损害其形象,已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追究冒用者的相关责任。

9月10日,济南公安局市中区分局发布通报,经查,史某龙系山东济南人,2001年8月出生,为满足个人虚荣心才编造各种头衔,并虚构场景在网上进行发布,造成恶劣社会影响。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调查处理中。

最近几天,“史润龙”因为“扶贫英雄”这一身份“火”遍全网。在相关网文中,这位“出生于1998年”的青年才俊,从18岁继承家业担任董事长开始,先后担任多家企业创始人、董事长。让“史润龙”陷入舆论漩涡的是关于他“扶贫”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的标题是《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以下简称《史润龙扶贫》),文章有电头、有署名,格式及行文风格与新华社电稿高度相似,以至于不少网站转载该文时,并不知道这其实根本不是新华社的电稿。

记者发现,虽然该文标题自称“新华网评”,电头却写为“新华社湖南8月1日电”。比对新华社此前的行文规范,以新华社电头开始的评论员文章一般在转载时会被注明“新华社评论员”,而新华网出品的评论文章一般都不出现电头。此外,文章配图中使用的“史润龙来到湖南省涟源市荷塘镇礼左村视察与指导工作”等照片, 记者调查发现,其原图第一次出现在2017年10月娄底市政协副主席李利文一行到涟源市荷塘镇礼左村督查指导脱贫攻坚工作的相关报道中,照片中也并没有“史润龙”的身影。

9月7日晚,新华网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其官网发布《郑重声明》称:“日前,网上发现有人假冒新华网名义发布《新华网评:“扶贫英雄”史润龙扶贫金句引发的社会思考》,严重损害我网形象。我网已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举报,并将根据核查结果依法追究冒用者的相关责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