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每日镜报记者被攻击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7-08 17:44   点击:218  编辑:admin   手机版

华春莹表示,这个低级错误也不奇怪,因为的确,现在有些人经常明明对中国一无所知,却煞有其事地对中国进行着无中生有的指责。

对“战狼外交”这一指责,华春莹霸气回应:为了维护国家尊严,就做“战狼”又何妨?

谢邀。人在东方,观察世界。华姐在昨天的外交部记者会上已经说得很清楚了。

在12月10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有记者问:德国《每日镜报》8日以《中国的战狼》为题刊登一篇批评性报道,指责中国“战狼外交”。该报道本来要配一个中文的“权”字图片,却多了一个点成为了“杈”字。该报道称,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11月18日举行所谓“中国人权听证会”,招致中国大使馆批评。文章引用德国绿党反华议员鲍斯的话说,中国实行“战狼外交”。你对此有何回应?

华春莹:我注意到你提到的德国媒体把“权”写成“杈”,遭到中方媒体嘲笑,但其实这个低级错误也不奇怪,因为的确,现在有些人经常明明对中国一无所知,却煞有其事地对中国进行着无中生有的指责。

至于“战狼外交”,我想问问那些指责中国搞“战狼外交”的人,不知道他们有没有看过迪士尼动画片《狮子王》?不知道他们怎么评价那个可爱的小狮子——在各种怀疑、责难和打击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辛巴?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一段时间以来,中国同个别国家之间发生了一些事情。但这些事情当中哪一次、哪一件是由中方首先挑衅引起的?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干涉别国内政?哪一次、哪一件是中方在威胁、损害其他国家利益?

无论是将病毒标签化、疫情政治化、中国污名化,还是滥用国家安全名义蛮横打压中国企业、破坏正常人文交流和经贸、科技合作;无论是以所谓人权、民主、自由为名干涉中国内部事务,还是公然违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恶毒攻击中国政治制度甚至动辄实施单边制裁,难道有人能拥有随便诽谤、攻击、抹黑、伤害中国的“权利”,而中方却不能拥有说明事实真相的权利吗?难道一个公民都有依法行使正当防卫的权利,而中国作为主权国家却不能拥有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家荣誉尊严的权利吗?难道有人以“莫须有”罪名对中国口诛笔伐时可以如狼似虎,而中方却只能做“沉默的羔羊”吗?!

我小时候,在中国有一部非常受欢迎的电视剧《霍元甲》,它的主题曲有句歌词写道“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从根本上讲,关于“战狼外交”的非议实际上是“中国威胁论”的又一个翻版,是一些人给中国量身定做的一个“话语陷阱”,本质是这些人做惯了“教师爷”,习惯了颐指气使,不习惯有人反驳。他们的目的就是要让中国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通过给中国扣上这顶帽子,威胁和讹诈中方,让中方放弃说出事实真相的权利。

但这些人应该明白,中国不是一百年前的中国了。中国从不欺凌霸凌他人,但中国人是有原则、有骨气的。中国外交代表和捍卫的是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14亿中国人民的利益和尊严。在事关中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和国际公平正义等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上,中国外交必须坚决有力回击一切恶意挑衅,有力捍卫国家利益与尊严,维护国际公平与正义。

我想强调指出,中国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咄咄逼人从来不是我们的外交传统。但是,卑躬屈膝也不是中国人的气节。面对霸权霸凌,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不主动惹事,但也不怕事,不会被胁迫讹诈。如果有些人因为中国面对毫无底线的攻击、抹黑和谩骂做出回击、说明事实真相,就把中国外交称作“战狼”外交的话,那么为了维护中国的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了维护国家的荣誉与尊严,为了维护国际的公平与正义,就做“战狼”又何妨?


再说下对这篇报道的观察。

《每日镜报》这篇文章直截了当取了个“中国的战狼”的标题,内容倒也没什么新意。它提到了11月18日德国联邦议院人权委员会举行的所谓“中国人权状况”听证会。这场听证会邀请一批顽固反华分子参加,炒作民族、宗教等问题,充斥着对中国的无端指责和抹黑。

当天,中国驻德使馆发表声明就此事提出了批评,指出这场听证会充分显示了德国议员人权委员会的意识形态偏见和“教师爷”心态。中方对人权委员会的错误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坚决反对,敦促人权委员会和有关政客正视客观事实,停止以人权为借口抹黑中国形象、干涉中国内政的错误做法。

于是文章就拿中国驻德使馆这份声明大做文章,称中国做出“过于激烈的反应”,污蔑中国“攻击人权委员会”。文章还引用德国反华议员的话指责中国外交官“举止具有侵略性”,称中国在搞“战狼外交”。

但全文最引人注意的还是占据了近半个版面的红色汉字“杈”字。根据一旁小字的介绍,这个汉字是“强大的标志”,象征着“权力”(Macht)。

这显然是个错别字,给“权”字多加了一个点。这个错字很快就引起了懂中文的德国专家的注意。德国汉语教学协会主席、柏林自由大学汉学教授安德里亚·古德(Andreas Guder)拿着这张图发推指出,这个“杈”字对应的德语词汇是“Heugabel”,“权”字才代表“Macht”。

古德随后还发推吐槽:“这是谁故意要整《每日镜报》吗?不然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太悲剧了。如果这个失误在中国传开了我也不会感到惊讶:西方竟然连人权的‘权’和‘杈’都分不清……”

古德推特截图

根据文章的署名,该文的作者是《每日镜报》记者克劳迪亚·冯·萨尔森(Claudia Von Salzen)。根据该报网站上的介绍,萨尔森于2014年成为该报记者,有在俄罗斯和东欧采访的经历,她的报道更关注欧洲委员会内部的腐败丑闻。

许多读者也在推特上提醒《每日镜报》及文章作者改正错误,不过该报还没有作出任何回应。

德国海德堡大学汉学系学者玛丽娜·鲁迪亚克(Marina Rudyak)还指出,单单一个“权”字也并不一定就能代表“权力”的意思,这个字也被用于“权利”。她建议《每日镜报》在使用自己根本不认识的汉字之前,至少先找懂几个中文的学者咨询一下,“不然你们就会搞出这么个手握杈子的‘战狼’”。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