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地理环境真的会影响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吗?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2-09-05 19:20   点击:141  编辑:房固   手机版

地理决定论已经不可取了。

大家都知道,生物上有个名次叫做地理隔离,是讲两个地区由于相隔大海,动物无法互相来往,那么就是地理隔离。即使一个物种,处于地理隔离时间久了,也会产生生殖隔离,比如马和驴。

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基因影响尚且如此大,何况意识形态。日本孤悬一岛,每天都有地震,物产贫瘠,犹如天之弃地,神之弃民。其文化天生有孤独感,团结异常,等级森严,因为只有团结才能生存。

巴西物产丰富,资源用不完,导致他们字典里没有饥荒一词。现在巴西只会取用自然资源,科技等都很落后,恐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不止巴西,世界上所有物产丰富的国家,其他产业都不发达,因为上天给的都吃不完,何必去努力呢

现代就不一样了,地球是地球村。意识形态相互影响。人类的社会环境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东西文化自由流动。相聚万里,朝发夕至,地理上对于人类意识形态而言,已经不重要了。

地理环境对于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斯塔里夫·阿诺斯在《全球通史》里说过:中国为什么会拥有世界上最古老、连续不断的文明?一个原因在于地理方面——它与人类其他伟大文明的相隔绝程度举世无双。东边是海洋西边是沙漠。地理环境深刻的影响着人类的价值判断、思维方式、行为特征,也对历史的发展,政治的格局造成很大影响。

在公元2世纪,古罗马帝国的克罗狄斯·托勒密就已经根据地球上的大陆与海洋的位置,以及各地区的位置关系,用经线和纬线描绘出世界地图,并有著作《地理学指南》。虽然他的地图在我们现在看来有很多错误。导致哥伦布至死都以为他发现的美洲大陆是托勒密地图中的亚细亚大陆。但是在当时丝毫不影响欧洲的君主们按这个地图的描绘指导他们去征服世界。

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却要由十五世纪的地理大发现(也叫大航海时代)开始,这个时间是整个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在这之前人类相互生活在相对独立的陆地上,没有哪块大陆上的人对“世界”这个词有完整的概念。而在人们通过地理清晰的认识了世界之后,便带来了新的一轮资源争夺的狂潮。

而中国,也在十五世纪前后,由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这是全世界对地理认知的提高带来的历史大事件。然而郑和之后,中国对海洋的探索似乎又断了,这也是因为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中国传统的地缘思想一直是:北守南融、以藩为屏、以夷制夷、重陆轻海。

20世纪前后随着认知的加深,:陆论权、海论权、空论权等等概念逐渐被提出,“地缘政治”作为一门学科也逐渐被各国所重视。从苏联的解体与中国逐步崛起,当代的全球地缘政治格局也在改变。比如南中国海丰富的资源和重要的海上通道使得亚太地区成为政治经济斗争的重点区域之一,东盟的成立就是地缘政治的产物。

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主要原因就是面临交通环境和外界的沟通程度不同,而导致在生活、饮食、思维习惯中巨大差异,交通越是阻隔不畅,越是差异明显,反之,交通越发达越相似。

高山密林、平原地带、海岛环境,不同的地理环境养育不同的社会圈层和人物性格。

高山密林地区,因为山高路远的交通不畅,很容易形成地方势力做大的封建割据,比如祖国西南的巴、蜀,每逢中原王朝势力衰弱的末期,就极容易形成地方割据,这些地方的人也有自己一套自己自居的生态体系,吃喝拉撒,不出秦岭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而平原地区由于政令通行无阻,更容易出现权力一统,毕竟在平原地区,就算有人想要割据,但是要为此付出的代价,也就维护割据现状的成本,是极其高昂的,其成本远高于信息闭塞的深山老林地区,比如历史上的冀、幽、并等州,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河北、辽西等地,历史上辽、金、满、蒙的大一统时期,远大于有明一代的对峙时期,而且当地语言沟通无障碍,不像以前湘西,在隔壁村说什么你都听不懂的高成本沟通。

靠海的国家,尤其是四面环海的国家更有其相似的传统和思维方式,时刻紧盯大陆,而又有自己完整的历史脉络,比如英国、日本,就连日本“脱亚入欧”前选择的列强学习对象都是学习的英国,其中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双方都是四面环海的海岛国家,地理环境一致。

所以说,地理环境的不同,带来了无论 是“人”还是“物”,因为在交通条件上的受限,导致了不同地域和外界沟通的机会不均等,而影响了不同的生活轨迹。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