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止冰川融化,就要解决全球变暖问题,要从根本上入手,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注意环境保护才行。
详细说明:
冰川或称冰河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由于全球气候逐渐变暖,世界各地冰川的面积和体积都有明显的减少,有些甚至消失。这种现象在低和中纬度的地方尤其显著。全世界冰川融化速度创下历史最快纪录,其中欧洲冰川损失最为严重,导致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研究人员指出,由于冰川是重要淡水资源之一,因此冰川融化速度过快会给一些地区带来淡水危机,甚至在水源稀缺的地区酝酿争水冲突。
(1)全球气候变暖与阻止措施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催促各成员国在2009年签订继承《京都议定书》义务的减排国际框架条约,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来自190多个国家的代表和科学家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讨论了气候变暖和温室气体减排等问题。
(2)人为原因与阻止措施
我国学者对祁连山冰川研究后提出,冰川退缩除了自然气候因素外,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口膨胀,超载放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乱挖中药材,滥采地下水。所以要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开垦,保护森林和地下水资源等。
冰积地貌有哪些地方?
终碛和侧碛是在冰川末端与边沿堆积起来的冰碛垄,标志着古冰川曾达到的位置和规模。
冰川前进时形成的终碛垄规模一般很大,高数十米至二、三百米,其组成物质常包括相当数量的冰期前河相或湖相沉积。
它们是冰舌前进时被推挤集中起来的,剖面上常出现逆掩断层、褶曲或焰式构造,故属变形冰碛。
以这种变形冰碛为基础的终碛垄又被专门命名为推碛垄,属前进型终碛。如果几次冰进达到同一位置,终碛叠加变高形成锥形终碛。
冰川后退时形成一系列规模较小的冰退终碛,一般比较低矮,不易出现包含变形冰碛的推碛垄。
大陆冰盖的终碛可连续延伸几百公里,曲率很小。山谷冰川的终碛曲率很大,向上游过渡为冰舌两侧的侧碛。
侧碛在山岳冰川地区是比终碛更易保存的堆积形态。它们分布范围广,不易被冰水河流破坏。在谷坡上往往有高度不同的多列侧碛。
冰碛丘陵是冰川消失时由冰面、冰内和冰下碎屑降落到底碛之上,所形成的不规则丘陵地形。
它指示冰川的停滞或迅速消亡,广泛发育于大陆冰盖地区,高数十或数百米。
冰山岩冰泡作用?
冰川是指大量冰块堆积形成如同河川般的地理景观.在终年冰封的高山或两极地区,多年的积雪经重力或冰河之间的压力,沿斜坡向下滑形成冰川.它的作用有:
1、侵蚀作用
冰川有很强的侵蚀力,大部分为机械的侵蚀作用,其侵蚀方式可分为几种:
(1)拔蚀作用:当冰床底部或冰斗后背的基岩,沿节理反复冻融而松动,若这些松动的岩石和冰川冻结在一起,则当冰川运动时就把岩块拔起带走,这称为拔蚀作用.经拔蚀作用后的冰川河谷其坡度曲线是崎岖不平的,形成了梯形的坡度剖面曲线.
(2)磨蚀作用:当冰川运动时,冻结在冰川或冰层底部的岩石碎片,因受上面冰川的压力,对冰川底床进行削磨和刻蚀,称为磨蚀作用.磨蚀作用可在基岩上形成带有擦痕的磨光面,而擦痕或刻槽是冰川作用的一种良好证据,其方向可以用来指示冰川行进的方向.
(3)冰楔作用:在岩石裂缝内所含的冰融水,经反复冻融作用,体积时涨时缩,而造成岩层破碎,成为碎块,或从两侧山坡坠落到冰川中向前移动.
(4)其他:当融冰之水进入河流,其常夹有大体积之冰块,会产生强大撞击力破坏下游的两岸岩石.
2、搬运作用
由于冰川的侵运作用所产生的大量松散岩屑和从山坡崩落得碎屑,会进入冰川系统,随冰川一起运动,这些被搬运的岩屑称为冰碛物,依据其在冰川内的不同位置,可分为不同的搬运类型:
(1)表碛:出露在冰川表面的冰碛物.
(2)内碛:夹在冰川内的冰碛物
(3)底碛:堆积在冰川谷底的冰碛物.
(4)侧碛:在冰川两侧堆积的冰碛物.
(5)中碛:两条冰川汇合后,其相邻的侧碛即合而为一,位于会合后冰川的中间称为中碛.
(6)终碛(尾碛):随冰川前进,而在冰川末端围绕的冰碛物,称为终碛.
(7)后退碛:由于冰川在后退的过程中,会发生局部的短暂停留,而每一次的停留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