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评价《我就是演员》第一期?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7-11 16:06   点击:109  编辑:admin   手机版

本人之前在北京做了2年经纪人,去年《演员的诞生》播出时,一直叮嘱之前带过的演员有时间要看。之后,一批优秀的演员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我也对第二季充满期待。《我就是演员》播出之前,我有意避开了相关的新闻及路透,希望自己能以客观、新鲜的姿态和节目相遇。在写作时,也提醒自己这是个综艺节目,不要有太多的代入感。节目要考虑收视,所以要制造冲突,这些套路我都明白,也可以接受。我不把这档节目看成是一个用演技定胜负的舞台,我更愿意看到各种类型的演员相互切磋,以戏会友。

1、节目形式

话剧表演(舞台表演)和影视表演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二者的根本区别之一是话剧表演要面对的是观众,而影视表演要面对的是镜头。所以在我看来,话剧是表演的艺术,而影视作品是表现的艺术。按照传统观念,话剧演员是不能带麦的,所以一个优秀的话剧演员必须知道自己的声音和场地及观众的关系。100人的场子,500人的场子,1000人的场子,说话的声音,甚至方式都会有区别,“要让最后一排观众听清楚你在说什么”成为了一条通则,于是话剧里的“耳语”肯定就不是影视作品里的“耳语”。

《我就是演员》是个很“奇怪”的形式:是用影视剧的方式表演话剧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在评价演员的表演时必须舍弃一些东西。比如《1942》这个作品,任素汐“中气十足”,很显然,这是话剧的表演方式,如果用电影的标准,肯定就不对了。分清了这一点,我在观看节目时就少了很多纠结。

2、如何进入角色

演员通过不同的方式进入角色,于是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流派。我很少在网上看关于流派的科普,觉得很多的内容都只是名词解释,还有不少是错误的,如果对体验派、方法派之类的感兴趣,应该去看书。至少得把代表性流派的理论著作通读一遍,然后再找出代表性演员的作品反复观看辨析之后,才能对此类问题有发言权。

在做经纪人时,我很少和演员讨论此类问题。这些应该是在学校重点学习的内容,是老师需要传授给他们的,也是他们必须要学会的,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因此,没什么特殊情况,就不必和经纪人讨论了。当然,如果演员进入角色有困难,总是把握不准,那我们可以探讨,所以我也很少围观流派之争。这场戏要演一个喝醉了的人,演员需要喝点酒吗?喝不喝都可以。这场戏是描写一个饥饿之人,演员需要把自己先饿上几天吗?饿不饿都行。我们需要警惕的是一种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喝酒了/饿了自己的是敬业,没喝酒/没饿自己的是敷衍。这个道理很简单,这场戏描写的是一个人在吸毒,演员不可能真的去吸毒。所以在进入角色这个问题不存在孰优孰劣。每个演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需要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因为进入角色和阅读角色、分析角色等能力紧密相连。

3、节目赏析

(1)《卧虎藏龙》,表演者:徐娇&胡先煦

《演员的诞生》虽有章子怡这样的一线电影咖坐镇,但在第一期的开场,仍然用了郑爽+任嘉伦这样的流量演员,作品也是她的成名作《我的父亲母亲》。《我就是演员》第一期的开场有了“底气”,可以不用流量了,这次选择了两个童星。徐娇是有“国民度”的,胡先煦是我以后会重点关注的新人演员(《小别离》状态尤佳)。节目组还是给两人准备了章子怡的经典作品。美其名曰挑战自我,在我看来,意义不大,因为这两个演员在现阶段根本就无法驾驭这个作品。如果把两人扔进剧组磨上4-5个月或许会有质变,但是现在只给两人几天的时间,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是远远超出两人能力范围之外的事情。在观看作品时,我的心里就一直循环着四个字:快快快快。节奏奇快无比,一路狂飙,想拉都拉不住。

因为做经纪人时带的新人演员居多,所以在正常时,我对年轻演员是比较宽容的。大家有时总爱比较,拿那些已经成名的演员20多岁的作品来比,可我觉得整个大环境已经发生了变化,没什么可比性。大家都是恨铁不成钢的,如果真要追问原因的话,需要年轻演员负责的部分不多。说他们不会演戏,有多种原因。比如生活阅历不够。如果想从我们的影视作品里取经,有多少前辈做了正确的示范?戏演完之后,想听听导演的意见。导演都是回答好好好,过过过。他没有时间让你再来一条,他要赶进度。不过,在我看完电影《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之后,就没有那么淡定了。片尾长达3分半钟的哭戏,动人心弦。主演提莫西·查拉梅生于1995年12月,已经凭借该片提名了金球奖和奥斯卡。我们有没有这个年龄段能和他抗衡的演员?呃,好像没有。那我们缺好演员吗?不缺。缺好剧本吗?缺,缺得一塌糊涂。没有看过一个好本子被全体演员给演塌了的,但白瞎了好演员这种情况比比皆是。

来到这个节目,自然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希望导师的点评对年轻演员来说是点拨而不是负担。近年来,我们有神话一人千面的趋势,并以此作为评价演员的标准。我认为这是一条歧路。演员首先需要对自己做一个详细的SWOT分析(优势、劣势、机会、威胁),想明白戏路是关键。对于导演来说,最喜欢的莫过于“能调/可调/快调”的演员。每个导演调教的方式也不一样。有的是亲自示范,有的是拎出重点,有的是什么话都不说,只是让你不停的演。人们爱说“没有学不会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教学讲究因材施教,可是导演却没有那么多的时间去了解他要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演员,在这一对一的关系中,演员总是处于“弱势”,你只能去适应导演。有时好苗子会被漏掉,有时一块璞玉被磨成美玉,也有时,一块璞玉被永远的变回石头。

陈凯歌调教演员的方法是典型的电影式调教。电视剧是一集一集的写,电影是一场戏一场戏的写,而演员是一个字/动作/表情的抠细节。所有的表情、动作、台词必须首先得问个为什么。徐娇和胡先煦两位演员显示出了自己的可调性。不硬凹之后,徐娇还是绷着的,胡先煦明显就松弛了许多。

章子怡在节目中提到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李安导演从来没有鼓励过她。我理解的鼓励就是认可。一直有坊间传闻玉娇龙这个角色李安是给舒淇准备的。李安也一直觉得章子怡和这个角色的气质不符。章子怡在拍摄期间精神及内心世界的煎熬,只有她自己知道。可能换个人,就拍崩了。在我看来,章子怡所有的角色都带着一股韧劲、倔强。在经过了大起大落之后,如今依然稳坐C位,希望她能留下更多的好作品。

(2)《1942》,表演者:任素汐&左小青

任素汐和左小青的表演以及徐峥和吴秀波的点评引发了一些争议,本人就不在这个问题上发表看法了,因为当小米被洒落在地时,我的注意力就再也没有办法集中了。在舞台上,粮食可能只是道具,两个演员的重点还是在推进剧情上,但如果是放在电影里,粮食会是所有冲突的原点,会多次以特写的方式突出它的重要。地上的那些米粒,能挽救最卑贱也是最高贵的生命,可是两位主演就任凭它散落,还不停的踩在上面。5斤小米就随手一扔,最后也就被丢在了那里......

任素汐在《幻乐之城》第一期就展示出了其强大的掌控力,而在《1942》这个作品里,她略带强势的节奏有点“压”住了左小青。至于两位老师对表演是情感还是技巧的争论,因为经过了剪辑,可能要表达的也并不完整。我倒是希望在节目里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观点需要在一起碰撞才能擦出火花。问题已经提出来了,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思考,本来就没有标准答案。在知乎及类似的平台,我们永远是在分享观点,而不是说服对方。你可以表明自己的观点,说出观点的成因、路径,或者提供资料、链接,就OK了。而每个人都有权利评价表演,只不过在评价时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喜欢或不喜欢,一种是好或不好。喜欢或不喜欢,表达的是个人审美,而好或不好则需要标准。审美是口味,标准即偏见。当我们拿出自己的标准时,其实也是在划定框架和范围,这也就是你的偏见地图。每种观点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偏见。

《1942》里的两个小女孩,大家都说她俩演得好。其实她俩在“演”也没“演”。我曾经用几个小孩做过实验。实验很简单,我先设计了和试戏片段一样的场景。在情绪爆发点,比如被老师冤枉时,孩子们随口说出的话和台词是一样的,而在其他的段落,就会和台词有差别。然后我给他们讲了这段戏,他们看过台词后又演了一遍。这一遍呢,情绪爆发点没有问题,但在其他的段落,有两个孩子就卡壳了,就是忘词了。第三次我告诉孩子们没关系,不用背台词,就像第一遍一样。不过演着演着,还是有孩子“忘词”了。

做经纪人时,看到过一些母亲带着自己的孩子跑组,试戏。个人的感受就是最朴素的一句话:父母特别是母亲的高度影响甚至就决定了孩子的高度。试戏之前,都是妈妈读完剧本然后把她的理解说给孩子听。有对角色理解深刻的,也有理解肤浅的,还有理解错误的。对于选角团队来说,最困难的永远是找儿童演员,因为他们不可控。从某种意义上说,10岁以下儿童演员的竞争是最公平的。能演就能演,不能演的话,片方/资方再怎么塞人也没用。《芈月传》播出时,听到一个关于小芈月刘楚恬的故事。有一次某团队去幼儿园拍她,结果正好看见她在做“导演”,熟练而有序的指挥着班里的小朋友:你应该站这个位置,等会要这么走位。看得一帮大人心生感慨。在这个年龄段,天赋极大的凸显了它的比重和威力。不过,如果把演员视为终生职业的话,那就是要跑N个马拉松了。天赋会一点一点的离你远去,最后剩下的是初心、热爱、坚持,还有沉淀。

(3)《军师联盟之七步诗》,表演者:宋洋&杜淳

《七步诗》是我最期待的作品,宋洋是我比较喜欢的演员,虽然我只看过他的两部作品:《师父》和《暴裂无声》。能在《师父》的众多优秀演员里杀出重围让我记住他,证明了他的实力。《暴裂无声》(那时还叫《山野追踪》)这个戏在筹备时,我带演员去试过戏,当时并不知道宋洋的那个角色没有台词。其实我一直想写一个主角没有台词的电影剧本,但就是没有勇气,觉得写了不可能有人会演,于是只好作罢。所以当我看完《暴裂无声》后,对忻钰坤导演及宋洋充满了尊敬。

然而《七步诗》并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不使用“失望”这个词。这两个字说出来很轻,但是到了对方心里,会很重。平时很少关注宋洋,不太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就节目里短短的几分钟来看,他和我想象中的差别不大。对自己要求很高,有时可能会钻牛角尖。这是属于那种考99分都会自责的人,所以旁人应以鼓励为主,直至他自己想通为止。宋洋的反复、纠结从侧面证明了一件事情:他还没有把曹植这个角色吃透,他把自己陷进去了。有时我们走路只看到前面一两步,所以这时需要跳出来,眼光和视野才会开阔。当他询问刘天池老师的意见时,老师关注的点是整个表演的起伏,即她关注的是这一出戏,而对于角色的理解,这是演员的基本功课。吴秀波和徐峥也都提到了特别是演历史剧是一定要做功课的。我不觉得是宋洋没有做功课,他只是在一个错误的维度里把自己拖进了黑洞。反观杜淳,是一个中规中矩的表演。因为插刀教的黑历史以及海澜之家的洗脑广告,我对杜淳的印象不好。当他出来时有点惊讶,怎么整个人的气质都变了?不得不感叹,姜还是老的辣。经过张国立老师的指导,“斩立决”三字凸显了它应有的价值,也成为了作品一个重要的转折。

刘天池老师的训练方式在《演员的诞生》里就有人质疑。记得彭昱畅在排练《解救吾先生》时被摁在了水里。我和一个新人演员讨论过,他就不喜欢这种方式,原因有两点:1、不需要用这种极端的方式进入角色;2、这样的方式被放大后容易引起误解,观众会认为做演员都很惨。作为专业的演员,不能通过卖惨的方式去和观众沟通交流。

即兴表演部分,风头属于徐峥老师。虽然穿着西装,但帽子一戴,棉袄一披,一个村长的形象就跃然屏上。左小青和任素汐的表演严格说来均不符合原作《秋菊打官司》里秋菊的性格。

三位晋级演员和导师的合作,就已经表演的两组来看,戏还是在导师身上的。章子怡和杜淳的表演没毛病,只是我个人不喜欢这个剧情;徐峥和任素汐的表演,点仍然在徐峥身上。我曾经在一个小剧场看过一场话剧,至今仍对其中的一场戏记忆深刻。在这场戏的最开头,女演员就一直不停的笑,起码笑了有将近10次。这样的表演只有两种结果:一是观众跟着她一起笑,二是观众冷眼旁观,尴尬到死。又想起何冰老师说过的他的某次话剧经历。大意就是因为出了点小意外,他被碎玻璃弄得满手是血。那时他的内心活动想必是:老子都这样了,我去你的观众。你们爱哭不哭,爱笑不笑,老子坐在这里,从来没有演得这么爽。但是到了第二天,“骨气”又没了,还是会战战兢兢的在意观众的反应。而回头去看徐峥笑的节奏和频率,他有在心里os吗?嗯,这是个秘密。

第一期的6名演员,带着各自对表演的理解和热爱,带着同样的敬畏和真诚,有了各自的收获。希望胡先煦和徐娇同学能够在学校练好基本功,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希望任素汐、左小青、杜淳、宋洋四位演员越来越好,演到自己心仪的角色,期盼着好演员的春天就此降临。


以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