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计划怎么写
【书法学习计划】
1,首先学楷书,欧颜柳赵中选一个最喜欢的开始练。
2,之后学习行书,从二王入手,再学宋四家。
3,最后学习草书,篆书,隶书。最后学习狂草。
注:每天2个小时就行,要有耐心,写书法是一生的事,贵在坚持,方能领悟书法之妙。
【毛笔字入门基本要领】
要想写好毛笔字必须掌握好笔法和字法。
执笔:
苏东坡说:“把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五指执笔法:即以拇指和食指的指肚捏住笔杆(适当高度),保证笔杆不脱落;中指在食指下面搭在笔的外侧,既加强食指捏笔的力量,又发挥把笔往里钩的作用;无名指的甲肉之际抵在笔杆内侧,起着把笔往外推的作用;小指附在无名指的指肚下部,辅助无名指把笔往外推。握笔时要如古人所说:“令掌虚如握卵”,这样便于运笔。学书要经常练习握笔、钩回、推出和旋转笔杆(加上腕的作用)练习画直线和弧线。执笔的高低和是否悬腕、悬肘,由所书字的大小来决定,小字低执,枕腕;大字高执,悬腕;再大则需悬肘。
字法:
书法是线条造型艺术。所谓笔法主要的就是怎样创造理想线条(点画)的用笔方法。
提按――笔按下去写,笔划就粗,提起来就细。就像人走路的两只脚,一只落下,一只提起,不停地交替一样,笔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在不停地提按。惟其如此,才能产生出粗细绝不相同的线条来。
每写一个笔画,都有入笔、行笔、收笔三个过程。入笔有“露锋”法,顺笔而入,使笔画开端呈尖形或方形;有“藏锋法”,逆锋入笔,横画欲右先左,竖画欲下先上,使笔锋藏在笔画中,笔画开端基本呈圆形。行笔要学会“中锋用笔”,使锋尖常在点划中间运行。为使笔画有力度,还要学会涩势用笔,行中留,留中行,避免浮华。收笔有“露锋”(把笔逐渐提出纸面,画呈尖形,如悬针竖、撇、捺、钩),有“藏锋”(将笔尖收回画中,如垂露竖,笔画尾端呈圆形)。
结字――又叫结体或间架结构。启功先生曾指出,写毛笔字一要把握间架结构,二要练好笔画特点。间架结构比点画特点重要。间架好的字,笔画特点不突出,也还顺眼;反过来就不行了。因此,认真研究并把握好字的结体规律十分重要。所谓“初学分布,但求平正”。
【书法学习步骤】
1.挑适合的工具,比如硬笔要挑钢笔或美工笔,毛笔要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选择羊毫,狼毫,还是羊毫和兔毛混合的。墨水一般可以使用奥林丹或者英雄,毛笔书法墨汁建议用稠一点的墨汁,比如一得阁。纸张选择(钢笔选用较硬的吸水较好的纸张即可,毛笔选用毛边纸,或者旧报纸)
2.临摹字帖:没有学习过书法的朋友可以根据自己喜好的字帖来临练习,一般硬笔和毛笔书法有共同点――那就是字的间架结构是相似的,结构好看了字体基本不会难看。所以选字帖比较关键。
3.练习:先观察结构顺序,领悟笔法结构,再领悟运笔。每天要坚持练一个小时。
4.得用心理解字贴上字的架构,先模仿,模仿像了,要坚持练习到熟练为止。
5.有了基础就可以开始练习章法:就是一幅字的整体布局,粗细大小等,能让人感觉到的气韵。
书法进课堂,究竟还有多长的路要走
这两天微信朋友圈里,书法家们很不淡定,纷纷发表看法,表达对书法进课堂的忧虑。事情是由台州的一份中学试卷引起的,具体的还是由图片来说话吧,比较直观,也省了我很多笔墨――毕竟要用文字来说明图中的所谓“书法作品”有多恶俗,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假如有读者并不这么看,您觉得这件作品还不错,显然你已经被曾经的书法教育毒害了
一、为什么书家们会对这个话题那么关注?
这与他们的利益未必有什么切实的关系,他们在担心什么?我想,这不过是出于一个群体的责任心――他们不希望下一代在审美上继续被误导!如果任由这样的“书法”进入课堂,这些孩子成长起来之后,一样会继续误导下一代的审美,一样会在办公室挂上恶俗不堪的“书法”,一样会在自家客厅摆放秽人眼目的“国画”。
也许你会说,现在的家庭,有几户人家会在客厅挂书法国画嘛,多土啊?
是的,我身边那些爱好艺术、有点品位的朋友,如果家里要挂点什么的话,往往会选择比较抽象的油画、摄影,或者其他装饰品。我们都说书法是国粹,可实际的情况怎么是这样的呢?至少部分原因,是被我们随处可见的庸俗书画给恶心的。与其用“恶俗”的国粹装点居室,还不如挂些抽象点儿的,虽然自己也看不懂。
但问题又来了,如果你对于欣赏没有一定的素养,在曾经的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没有培养出一点审美品位,很可能越是庸俗的作品就越容易赢得你的青睐――无论你选择任何类型的“艺术品”,可能在实际上都选择了“伪艺术”。就像一个暴发户带着的金链子,他的精挑细选,正好彰显了自身的“品位”。
尤其是这些年,当国富民安,人们普遍有了一点文化知识,普遍有了精神消费的需求,艺术,就显得尤其重要。艺术没什么用,但只要人们解决了基本的温饱,艺术就成为一种需要,这是让人活得更有存在感的最佳媒介。所以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艺术教育显得非常重要。
二、但是,艺术教育的现状,却让人担忧。
很多人说艺术教育需要普及,迫在眉睫。而实际上更需要普及的,可能并不是艺术技能的教育,而是审美教育,而相对于审美能力的养成,更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改变的,是人们对待艺术的态度。
在书法已经越来越脱离实用的今天,需不需要那么多人来投入练习,我和大多数同行也有着不同的看法。艺术需要的不是全民从事,而是更广泛的欣赏与尊重。这就像我们生活中的艺术消费一样,我们都喜欢看美丽的风景,都希望穿有品位的衣服,都喜欢听自己倾心的音乐。姑且不论品位的差异而导致的具体选择,至少这些看的、穿的、听的,并不都需要所有人参与创造制作,人们懂得尊重它、欣赏它,就是最可靠的态度。当代需要的不是更多的书法家、画家,而是懂得尊重、欣赏和对艺术有敬畏之心的文化人。
小时候上过一段时间少年宫的书法班,就觉得自己很懂,就可以随便对书法作品评头论足――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是比比皆是吗?甚至在博物馆里,面对经典之作的时候,那些自以为是的批评,也总在耳边嘈杂不休――这些人或许懂得一点艺术,却一点都不懂得尊重艺术。如果这就是艺术教育的结果,学过,不是远远比没有学过更糟吗?
艺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它会给人一种感受,让人活出不同的境界。一种隐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会让你的生活质量从此不一样。
三、但现实是,我们的审美教育,太强调它实际的用处。审美,成了功能性的道德说教,美,也就被恶搞了。
艺术,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但它会给人一种感受,让人活出不同的境界。一种隐微的、说不清道不明的触动,会让你的生活质量从此不一样。
小学教材里,多年来一直都要求背诵《悯农》,看重的显然是这首诗的教育意义,可诗本身并不高明,至少不是一流的好诗。诗的教育,不应该这么功利。
记得我读小学时老师要求背诵白居易的《草》,“离离原上草……”只有四句,直到多年以后我才知道这首诗完整的是八句,名字也不叫《草》…
在这样的遮蔽之下,我们对于美的感觉越来越麻木,我们可以说出作品的含义,可以背出标准的答案,可以按老师的要求说出作品的教育意义……可是我们读到、看到、听到的,本身就不是真正的好作品。
回到台州的试卷上来吧,显然出题者对于书法的无知,是暴露无遗的。“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这本是古人用来评价王羲之的句子(原句为“飘如游云,矫若惊龙”,最初是《世说新语》里描述王羲之这个人的风神,后来《晋书》引用了这个评价,用来形容他的书法),居然作为标准答案被对应到这样低俗的作品上,真让人啼笑皆非。如果孩子习惯了这样大而化之、不负责任的评价方式,只要能得分,他将学会不再吝啬任何赞美之词……
但作为一名出卷老师,不懂书法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试想,如果你是出题者呢?面临这个出题任务,你会怎么办?
网络啊!百度啊!
但我们搜到的,很有可能就是和这张试卷上类似的图片。不要笑,看看我们身边的中小学老师(如果他不是专业的书法老师),他们的书法欣赏水平,谁敢说一定比这位出题者高明?
下图中我们会看到,在另一张试卷中,出题者还引用到某国字号讲坛的所谓名家的书法见解,这种大而化之的空话、假话、外行话,你让一个中学试卷的出题者如何分辨呢?
艺术不像体育,无法搏击,无法竞技,也就很难戳穿那些虚伪。但其实并不是真的戳不穿,而是专业人士不被重视,专业性不被尊重,“伪艺术”才得以横行无碍。
去年我受邀去某地开书法讲座,晚饭时有文化官员和我谈起当地“书法进课堂”的成绩,他不无自诩地说,当地每一所中小学,都开设了书法课。这固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尴尬的是,我对此除了忧虑,只感到悲哀。因为他并没有为这些增设的书法课,招聘具备相应专业能力的老师。
学校里增设了任何一门课,都不值得称道,很多时候错误的教育比不教还糟糕。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如果一所驾校,在没有称职的教练、合适的训练场的情况下就冒然开张,将制造出多少惨案!
文化、艺术的教育,后果没有这么直接,它不会制造马路杀手,但如果教育方向偏差,却是对我们的智慧、审美、才情,以及创造力的谋杀。而这些隐形的谋杀,却找不到凶手!
要让进入课堂的书法不是“伪书法”,可能还有好长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