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编导:韩真 周莉亚
(中国舞坛编导界的"双子星",她俩的作品《永不消逝的电波》《杜甫》《沙湾往事》《花木兰》《只此青绿》等多部舞剧,深受全国观众的喜爱,更两度摘得“文华大奖”,因此她俩也被舞友们称为中国舞剧界的金字招牌。并且,由两位老师编创的作品《晨光曲》《茉莉》《只此青绿》连续两年荣登春晚舞台,并成为春晚最美、最受欢迎的舞蹈节目。)
其他编导:何俊波 张振国 刘翠 谢元臻 刘鑫
领舞:孟庆旸 张翰
作曲:吕亮
服装:阳东霖
造型:贾雷
表演:中国东方演艺集团
创作: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北宋画家王希孟《千里江山图》为灵感创作。为创作《只此青绿》编导们几乎看遍了宋代的诗词、绘画,买了非常多资料,用时近1年8个月才将它搬上舞台。“心中若能容丘壑,下笔方能汇山河。”为让演员们更好地表现出那份沉稳与傲骨,排练时用了大量诗歌引导演员们。
总编导周莉亚:“一年半的创作排练过程,对于创作团队来说,压力最大的是如何用舞蹈表现《千里江山图》这样一个底蕴深厚的文物。从首演到巡演的过程中,创作人员紧紧把握住“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牢记为人民而舞,不断收集观众的评论和反馈,进行修改和调整。周莉亚说:“《只此青绿》没有最终版本,只有最好的版本。”
表演:
这样一个纯意向、大写意的角色很难演。习惯了芭蕾训练,姑娘们往往头抬得高,气也提得高,状态很昂扬。为了演好青绿,她们花了不少时间洗掉跳舞的惯性,让气往下泄、往里走,含胸、窝背,达到宋舞那种溜肩佝背的状态。
这样一个意象化的角色很难演。孟庆旸刚开始寻找体态时总被笑是从西洋博物馆出来的,不够古朴,不够内敛。在角色里沉淀 5个月后,她突然读懂了青绿为何在望月,她就像从宋画里走出来的一样,有一种冷冽的美。她的步履变得沉稳而有力量,有了那种心有丘壑、眼存山河的状态。
内容:
春晚舞台上展示的是《只此青绿》的一个片段,整个舞蹈诗剧是通过“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七个篇章为轮廓。讲述了一位故宫青年研究员“穿越”回北宋以“展卷人”视角“窥”见画家王希孟创作《千里江山图》的故事。让观众跟随画卷的展开,走近画家王希孟的内心,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的意趣之中。
形式:
“静待”“望月”“落云”“垂思”“独步”“险峰”“卧石”等造型动作铺陈在舞台,舞者们以不同造型和体态变化模拟山峦,一呼一吸,尽是山河。据编导韩真解析,群舞《只此青绿》的部分造型和动作表达出群山层峦叠嶂的概念,舞者气息下沉,面无表情,突出沉稳大气之感觉与文人清高之气质。领舞孟庆旸的出场造型双袖下垂,既像山的纹理,又似山间飞瀑。
让许多观众念念不忘的“青绿腰”其实叫“险峰”,描摹着山峰险要陡峭处。来源《千里江山图》中一个叫作“险峰”的意象,指的是山峰险要和陡峭的部分。以“青绿腰”为代表的各种姿态勾勒出山之绵延起伏,以队形变化体现山峦叠翠、奇峰秀水。
舞美/舞蹈与科技:
业内人士认为,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呈现的不仅是舞蹈艺术,也像一件装置艺术。有舞,还有诗情、书画、耐人寻味的哲学意蕴,舞台设计和舞台调度颇为复杂,节目融合XR、全息扫描等前沿科技舞者以独步、静待、垂思等舞蹈语汇将《千里江山图》这一经典传奇娓娓道来可谓“每一帧皆是画”。采用地面多层转台和空中圆弧机械的构架,创造出“天旋三圈,地转四圈,上下左右皆可以移动”的舞美效果,地面转台与空中圆弧旋转技术的独特舞美设计使美不胜收的古典长卷徐徐展开。
诗歌:
舞蹈与“心中若能容沟壑,下笔方能汇山河”等诗句交相辉映,舞出中国山河大气磅礴的诗意。
妆造:
青绿的服装造型设计在款式上强调宋代崇尚的清瘦感,手部的袖子叠搭,犹如山峦起伏;裙型将襦缠绕至腰间,用其层叠感形成山峦层叠之势,仿若《千里江山图》中的层林群山;舞者头饰像是《千里江山图》中的山石;衣裙颜色是断层的,上为石绿,下为石青。色彩则提取了《千里江山图》中的头青与石绿,它们自画中来,又终将回归至画里。
无论是朱唇、远山眉、山峰发髻、青绿长裙、女官大红色的官服,还是学士的粉衣簪花,还是依山之势而做成的发饰,都展现了宋代的风范与画作的意蕴。
传播/艺术经营:
首演结束,相关报道累计曝光量已达2.47亿。人民日报海外媒体平台、人民网9大外文语种同步发稿,有效放大了作品的海外传播声量。
2021年10月,《只此青绿》选段“入画”登陆《国家宝藏·展演季》首期,获244万点击播放。
2021年12月,《只此青绿》选段“青绿”登上2021“最美的夜”bilibili跨年晚会,与1.8亿观众实时在线共鉴东方美学。
2022年1月31日,该剧选段登上《2022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
文化自信/传统文化:
“这段舞蹈不再是女人的柔美,更多的是大气磅礴,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沉淀。”领舞、青绿的扮演者孟庆旸说。
从静态的画,到动态的舞,这不仅是跨越时空的艺术交融,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一次精彩展示。就连领舞孟庆旸都不禁感叹:“我觉得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能够站在央视舞台上传承中国文化,这本身就是在致敬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造就了这个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