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葫芦娃原型是杨家将的故事,葫芦兄弟出生后为了救爷爷接二连三被女王大人抓走了的故事就是为了致敬《杨家将》中杨家七兄弟在救父返乡途中相继壮烈牺牲的故事。具体的细节大都能在影片中得到证明,最明显的比如四郎和五郎的跳崖同死也是后来上海美影厂创作四娃(火娃)和五娃(水娃)同生以及更深层的手足关系的由来。
——以上纯粹是引用网友的恶搞瞎扯。(一百条你不知道的关于《忠烈杨家将》的冷知识 (忠烈杨家将 影评))
2.我自己瞎扯一下啊:应该是在“十兄弟”民间传说基础上的再加工。
葫芦兄弟这个设定非常类似我小时候看的一部电影《十兄弟》(十兄弟 (豆瓣)):
几个兄弟各有各的能耐,然后十兄弟因有药用价值(?)被坏蛋盯上从监护人手里夺走,期间也有兄弟被坏蛋蒙蔽反目的情节,当然最后都是团结一心战胜boss。
但是这部电影是1995年的,葫芦兄弟是1986年的,似乎对不上。
不过我很快就发现,十兄弟这个故事其实历史悠久,早在1959年就有粤语长片(维基百科页面,须翻墙 https://zh.wikipedia.org/zh/%E5%8D%81%E5%85%84%E5%BC%9F),并衍生出后来多部电影和电视剧。
该片主要情节是:
一对以捕鱼为生的夫妻,偶然在海边得到十颗珍珠。居住于附近而又坏事做尽的袁世凯得知这个消息后,便想尽方法取得这些珍珠。情急之下,妻子只好把珍珠吞进肚内,但当晚她竟然诞下十个婴儿,而这些婴儿又竟然一夜之间长大成人。他们十兄弟各具特异功能,但在接触石灰后会失效。在他们团结一致之下,最终能够打败大元帅,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
这部片子的原初设定跟葫芦娃的同步率肥肠之高:
千里眼,眼睛能看见极遥远的东西;顺风耳,耳朵能听到极遥远的声音;大力三,双手力大无穷;韧皮四,皮肤刀枪不入;飞天五,能够飞行;铁头六,头骨极硬;高脚七,双脚可变长,健步如飞;遁地八,能够遁地(钻地道);大口九,大声说话,能吹出强风;大喊十,爱哭,泪水有医疗功效。
那这部粤语长片的发源呢?其实是民间传说,有黎族、汉族等不同版本(十兄弟_CNKI学问)
具体可以从《中国神话人物辞典》、《中国民间文学大辞典·上》、 《民间文学词典》中找到。
看看这三部书里分别给出的两种设定记载:
1)汉族故事。写一家有10个儿子。老大叫顺风耳,老二叫千里眼,老三叫有力气,老四叫钢脑袋,老五叫铁骨尸,老六叫长腿,老七叫大脑袋,老八叫大脚,老九叫大嘴,老十叫大眼。他们各自利用自己的特殊本事,齐心合力推走了长城,把秦始皇喂了鳖鱼……(这脑洞)
2)黎族民间故事。流传在海南省陵水县。这篇故事主要写苦过世有十个本领非凡的儿子,他们力大无穷,铜筋铁骨,令国王心惊胆战,怕十兄弟抢了他的王位,于是国王想尽各种办法处治十兄弟……
可以判断出,这个故事流传很广,并随着时间流转演化出细节不同的各种版本,而且boss各有不同,从秦始皇到袁世凯…
但故事的基本走向跟葫芦娃如此相似,使我不禁推断,当初葫芦兄弟的故事创作肯定对此有所借鉴。
3.一不小心再挖了下:葫芦兄弟的故事母本属于中国古代民间故事中典型的“十兄弟型”。
此型故事在汉族、朝鲜族、彝族、苗族、黎族、景颇族、壮族、傈傈族、毛南族、蒙古族等民族广为传诵,流行地域广泛。 刘旭平认为“从现代口头采录的故事异文看,十兄弟是最基本的形式”。(民间故事结构性夸张构式的广义修辞学分析)
根据检索,较权威的文献中,丁乃通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中命名为"超凡的好汉弟兄" ,收录异文凡39篇。
十兄弟类型故事早在明朝就有明确的记载,出于屠本峻所撰《愍子杂俎》中的《七兄弟》:
十兄弟故事的情节结构是围绕着各种复杂的难题考验展开的。出难题的有妖魔、鬼怪,但绝大多数为现实生活中残暴的皇帝、财主、地主等各种邪恶势力。如傈僳族《五兄弟》故事中的"财主" ,苗族《八兄弟斗土皇帝》故事中的"土皇帝" …(刘守华《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google.com 的页面)
至于《葫芦兄弟》与此类型民间传说的关系, 已经有同学通过原作者与美影厂的著作权纠纷案(胡进庆、吴云初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著作权权属纠纷上诉案)找到了部分确凿证据。
可以看出美影厂当时立项的原本是剪纸片《七兄弟》,是1984年由美影厂文学组的杨玉良根据民间故事《七兄弟》创作了文学剧本大纲,并演变成后来的葫芦兄弟。因此准确的说法应该是:葫芦娃脱胎于“七兄弟”的民间传说。
—————————
如果觉得写得还行,可以关注一下“六点不晚”这个公众号,那里我会更认真进行一些长输出。虽则纠结被一些人说营销,但那个号实在是人太少了,希望能获得些鼓励。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