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利用生活中的墙,咋拍好看照片?咋给墙的照片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2-08-29 01:14   点击:98  编辑:汤冰   手机版

墙的拍攝也很美。

利用生活中的墙,咋拍好看照片?咋给墙的照片加上光影?我今天不说墙,只说“托”,就是“墙托”。

一面墙没什么好拍的,也不好看,那又为什么拿墙来说事,因为墙的好看,要吸引眼球完全靠“托”,要有衬托物装饰墙面,这个“托”就是画龙点睛之笔。

♦色彩之“托”

人的眼睛对色彩是非常敏感的,不管墙体是否好看,只要有了色彩,一面墙也是好景,比如:涂鸦墙,一幅画让毫不起眼的一面墙,立马变成了小迷景。

没有任何可欣赏的小楼,添加了涂鸦,就变成了高大上的感觉。

♦花草之“托”

一面墙光秃秃的,没有可欣赏的价值,更谈不上去拍片了,但是当配上花草树木,马上就变成了美丽的画面,不仅“光色照人”,而且优雅宁静,仿佛让人想象墙的后面一定住着一个美丽的姑娘。

♦造型之“托”

一面毫无内容的墙,对于摄影人来说就是过客,没有留念的感觉,但是当遇到造型别致的墙面,就会“失去理智”,非得拍下来不可。

♦后期加光晕

我们可以使用手机APP【Snapseed】给照片增加光影,比如下面这张照片,使用【双重曝光】功能,将两张图片默认相加,然后选择蒙版工具,将不需要的地方擦涂掉,就得到了第三张图片。

还可以使用手机APP【picsart】给照片添加光晕,调入一张图,然后选择【镜头光晕】,选择你自己感觉比较合适的光图案,再调整方向、大小、透明度等,就可以了。其实方法有很多,就看你如何去发现去应用。

其实不光是一面墙,哪怕是一棵枯树、一张小桌、一个小水洼都可以成为摄影的题材,关键是取景、构图、审美,你做的够,做的好,就能拍出好的作品。@悟空问答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

有人说印象派油画的光影效果来源于摄影艺术,你怎么看?

你好,亲,很开心回答你的问题

对于西方美术史上,其印象派油画流派的诞生,其诞生的原因同样是因为摄影技术的诞生,写实油画艺术的绘画表现力受到了挑战

所以画家们只能探索摄影艺术不能达到的绘画艺术效果,如莫奈,梵高,劳特累克,德加画作中的笔触,线条,色块确实是摄影技术所不能达到的绘画艺术效果

摄影技术诞生于1839年,印象派绘画,自莫奈1872年创作了《日出印象》,宣告印象派艺术的诞生

摄影艺术先于印象派油画艺术诞生,那么,印象派油画中的光影效果,是否来源于摄影艺术?

个人粗浅的理解,不一定,为什么?

对于摄影艺术作品中的光影,对印象派绘画,确实产生了一些影响,但是,对于摄影作品中的光影效果,也不是完全决定了印象派油画中的光影效果

特别是对于画家莫奈,其印象派绘画中的光影效果,主要是来源于直接对景写生,源于对大自然瞬息万变的光线的直接观察,而不是源于摄影作品中的光线

所以对于画家莫奈的印象派绘画,其画中的光影艺术效果,并不是深受摄影作品的光线影响。

个人粗浅的理解,既然说,印象派的光源艺术效果,来源于摄影艺术

是不是印象派画家在绘画创作时,会借鉴摄影作品中的光线效果?或者是以摄影作品为参考素材创作一幅印象派油画作品,以此借鉴摄影作品中的光线?

印象派画家德加的绘画艺术,大家都熟知,画家德加喜欢创作芭蕾舞女各种舞蹈的动态和姿势

画家德加,喜欢描绘室内光线下的舞女动态,德加作品中的室内光线,是否受摄影作品中光线的影响?

在德加的作品《咖啡馆中的歌女》中,画家采用了室内舞台剧的奇幻光线,画中的光线,光线自下而上,照耀着歌女的脸部,画家的这种光线明暗艺术化处理手法,在摄影作品中已经很常见,所以,德加的绘画作品中的光线,多少受摄影作品光线的影响。

回答完毕

我是艺术狂人,从事少儿美术教育,如有美术,美术教育的疑问,欢迎私信

 经典的摄影光学叫“伦勃朗式用光,”是印象派伦勃朗的油画用光对摄影的影响,而不是油画的光影,源于摄影!

 现代公认的摄影技术的诞生是1839年,法国人画家达盖尔银版摄影技术才正式问世。而印象派画家伦勃朗(1606-1669)早于摄影,

伦勃朗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1、伦勃朗用光影视了后来摄影:人像摄影中独特的布光方法,它的基本特征为:在人物正脸部分形成一个三角型的光斑,故也称作三角光;分别由:眉骨和鼻梁的投影,及颧骨暗区包围形成。

2、说到伦勃朗式的用光,缘起于这张暗示着他人生转捩点的《夜巡》。画家采用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体,画面层次丰富,富有一定戏剧性。

《夜巡》

我们将这幅画放大来看一看,伦勃朗式用光判断的一个依据是在人物脸部背光侧的眼角处会形成一个明亮的倒三角形。运用到摄影之中,是一种极其立体的光塑造。这类布光受光面窄,人物面部大部分都在阴影中,人物五官得到强烈的凸显与强调,适合矫正脸型拍摄。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