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个人觉得“人文摄影”,就是以人及人类社会活动为对象的写实摄影。既然是写实作品,本人粗浅的认为应该具备如下特点。
摄影作品必须是人类社会现实生活状态下真实的体现,尊重事物的本来面目,而不是时下流行的摆拍。
摄影作品必须体现出来一种积极向上精神状态,也就是时下流行的说法,表现正能量。通过摄影师的艺术性、创造性、专业化创作能够让读者能在情感上与摄影师产生共呜。
人文摄影的题材特点,个人认为应该是体现人类文化沿革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先进、健康、向上的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通过摄影师用心观察,心怀敬畏所拍摄出的能触动人心。在读者心中能引起广泛关注与共鸣。摄影师往往调动取景、情绪、影调等诸多技巧表现在作品中,使作品在视觉效果方面更加强化和深化主题。
如何拍出最能打动人的纪实摄影作品?
看到这条问答,不仅使我联想到我曾经获奖的一些作品,纪实摄影是最能打动人,启迪人的一种最佳表现手法。纪实摄影必须真实记录,亲临现场,使用新闻手法去创作,去拍照,去表现,采用新闻的5个W即: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人,客观的,如实的予以报道,绝对不可以弄虚作假。
《小亚远丢失后的40个日日夜夜》(题图)曾经刊登在1995年11月3日《河南日报》第一版的主要位置(三幅组照),并荣获河南省第二届新闻摄影展览二等奖。记得当时我得知这个题材以后,采取跟踪报道的方法进行了报道,第一幅照片是小亚远丢失后被商丘市东风居委会主任王淑秀暂时领养,和孩子在一起亲密的照片;第二幅照片是王淑秀和当地派出所的民警及其他人员和孩子在一起欢快的场面;第三幅照片是孩子的父母在丢失孩子后的第40天,见到失而复得的儿子激动人心的场面,三幅照片都是采取抓怕,如实报道。
今年七月,我得知以前的一个老领导在退休以后和他爱人每天早上五点多起床,去距离他家两公里以外的“爱心早餐点”做义工的事情,他们有着30多年党龄,本应该享受天伦之乐,而却去甘当义工?这不仅使我产生了创作欲望。
我想办法找到了他们的联系方式,马上去他家进行了第一次采访和预约,在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以后,我立即制定了拍摄方案。
第一场景:“爱心早餐点”,他们几点钟到达?来这里做了什么工作?第二场景:拍摄免费就餐人员(环卫工人)及其对他们对夫妻俩的评价;第三场景:夫妻俩的家庭,几点起床?怎么去“爱心早餐点”?最近获得过什么荣誉?
我连续3天早起五点钟起床,跟踪他们拍摄,拍摄出一组(八幅)新闻摄影组照,取得了较好的拍摄效果、展览效果,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纪实摄影究竟怎么拍摄?一、尽量使用单反相机拍摄,带上广角、中焦和闪光灯,尽量不要使用闪光灯(手机拍摄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拍摄时要选择好场地、利用好场地,找准角度,使用抓怕,抓取人物的瞬间;三、如实拍摄,实景实地,切忌摆拍;四、在后期上简单调整一下即可;
总之,人物纪实摄影,必须抓住“纪实”二字,必须具有新闻敏感性,无论在文字上,拍摄上追求纪实、真实,绝对不能弄虚作假,尽可能的不去干扰、影响被拍摄者。
这是我拍摄人物纪实摄影的感想和经过,在这里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可以起到借鉴的作用。
谢谢! 文图/陈勇
纪实摄影作品要想能打动人,首先必须真实,不能让观者有疑异,要抓住精彩的画面,真实的纪录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一些人和事,纪录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让观者觉的非常新鲜有趣。其次要有历史价值,能引发观者的思考,比如人们关心什么问题,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为什么会是这样的。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有深层次内涵,更能打动人。但所有这些里,要想能打动人,突出画面中能打动人的元素是关键,让观者能认可有同感,觉得就是在拍自己,反应的是自已的生活,表达的是自已的情感,从而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