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丁华明简介
朋友们看到这本书的时候,一定在想着下面的问题: 第一,这个纪连海我们知道――他上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过《正说和坤》、《正说刘墉》、《正说纪晓岚》、《正说多尔衮》嘛!可是这些。都是清朝的人物啊――换句话说,他应该是在清朝历史方面有点心得才是啊?他怎么窜到了先秦史中去了呢?没有听说过他对先秦史上的著名楚辞赋大家宋玉有研究啊? 第二。这个丁华明是何许人也?他怎么和纪连海走到一起了? 正是因为有了朋友们的上述问题,才有了我们这个序言的名字――“我和丁华明先生不得不说的故事瞎族”。
先说我吧。我这个人,朋友们都了解一些。
朋友们都认为我是专业研究清史的,其实这是个误解。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读的是通史专业――也就是说,什么都懂点、什么懂得都不多而已。这样,自己的个人爱好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问题在于。我的个人爱好是什么呢?三个方面: 第一,先秦历史。先秦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正是这个时期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很多的优良传统,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在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我一直比较喜欢这段时期的历史:另外,我小的时候看到的第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就是林汉达先生所写的《东周列国故事》,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影响,也是促使我在上大学的时候选报历史专业的原因之一。
第二,少数民族史和边疆政权史。长期以来,我们所看到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国历史,而对于中国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作用的少数民族的历史的研究,就显得非常不足了。因此,我在上大学的时候,曾经如饥似渴地看了我们学校图书馆馆藏的所有中国历史上的少数民族史和边疆政权史的书籍,还有一些世界上的小国的历史的书籍。当然.我后来所讲的 “清史系列人物”实际上也是这少数民族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中国近代现代史。到了近代,曾经在世界史上表现得非常优秀的中华民族落伍了。为什么落伍?怎样抗争?这给了我们很大的启迪。因此。这段历史也是我非常喜欢学习的内容之一。
研究就不敢说了。只是一点感悟而已。
再说丁华明先生。
这个丁华明先生是中央电视台的一个大名鼎鼎的记者,祖籍湖北――宋玉的家乡宜城。他除了当记者之外,最大的喜好便是研究楚文化――他对于楚文化的研究可是非常地有心得哟!那天他和我在一起闲聊.竟然一口气讲了十个楚王的故事:武王抗周称王、文王都郢宜城、成王威震中原、庄王一鸣惊人……这楚文化里面,还少不了老庄哲学、屈宋文学。尤其是宋玉他关注最多,就他的话说:宋玉是他老乡。
再说我和丁华明先生的相识。
2006年秋,中央电视台《聚焦三农》栏目组找到我磨穗弊,约谈我们日后的合作事宜,丁华明先生也在场。当时介绍到他时,我问丁先生何地人?他说湖北宜城人。我说:你还是宋玉的老乡。从此,我们就相识了。此后,他又在编辑中国年度“三农”人物《典型的力量》一书时,请我写篇序言,我欣然同意。那是我和他的一次成功而愉快的合作。
再后来我听他说,他正在写一部关于宋玉的电视连续剧,他也听我说正在研究先秦族袭史。于是他约我暂时把重点放到宋玉上面,弄不好还能合作一把。我答应了。说巧那就巧了,那天我刚下班回到家就接到他的电话。说农村读物出版社有意让我与丁先生合作推出宋玉一书,我听了很高兴,二话没说:行! 于是,就有了我们的这一次合作。
求资料:民国初年记者徐彬彬
徐彬彬,1916年起,继黄远生担任上海《申报》、《时报》驻京特派记者,《京报》创刊后,又被聘为特约撰述。他以熟悉历史掌故著名,所写新闻通讯注意有关人物历史背景的介绍,文笔美畅又富于趣味,很能引人入老好胜。他对中国传统戏曲也很有研究,是民国初年著名的报刊剧评专栏作家之一。
徐彬彬,民国初年一批有影响的新闻记者之一,江苏宜兴人,任上海《申报》和《时报》驻京特派记者,其通讯文笔流畅风趣,反来曾主编《北京》、《大公报》副刊,专干文学,娴于经史,所写随笔等均受读者欢迎。
到清朝末年,新闻电报开始减半收费。民国成立后,北洋政府交通部特地颁发了《新闻电报章程》,规定:“国内往来新闻电报,华文明语电报每字收银元三分,英文明语每字收银元六分。”(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新闻电报费用的降低,使报纸可以更多地使用专电。
有线电报的不断架设、电报费用的降低以及铁路线的延伸,使当时的各大报纸在全国各主要城市建立通讯网成为可能,这在客观上也对中国报业在民国初年开始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过渡、确立新闻在报纸上的“中心地位”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1912年10月起,《申报》上就开始出现“北京特派员”的名称。《时报》、《新闻报》等沪上大报为了在竞争中不落下风,也纷纷聘请驻北京的特派员。黄远生、邵飘萍、徐彬彬等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代名记者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他们为远在上海的报馆,或拍发专电,或撰写“特别通讯”。电讯在这些报纸上所占据的版面越来越多,遇到重大政治事件,甚至会整版地刊登电讯。因为电讯数量很多,报纸开始将电讯分为专电坦衫、外电、通电、公电等种类。
所以说,电讯的增多大大提高了报纸的新闻报道水平。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我国新闻界曾涌现出一批著名的报刊政论家,现在则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新闻记者,他们是黄远生、徐彬彬(凌霄)、刘少少、邵飘萍、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其中黄远生和徐彬彬、刘少少,有民国初年新闻界“三杰”之称。这些名记者大都是留日学生,受过资产阶级教让含腔育,有一定的现代新闻学知识和办报经验,有敏锐的思想,有熟练的驾驭文字的能力,他们为中国报刊向新闻时代的转变做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