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8-04 04:46   点击:6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关于新闻评论的问题

所谓新闻评论就是就是新闻记者对一些事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意见。来对一件事情作出自己的评价。而报道却不同,它是把所发生一切记录下来,然后再发布出去,告诉别人。

二、如果你是一名记者,二十年后访舟曲,你会看到怎样的景象,听到怎样的赞叹呢?请大胆想象,写一篇动人的习作

作为记者来说,即使要想,也要更加的合理,也是对舟曲的一个美好祝愿。二十年后,也许会看到,也最希望看到的是环境优美,植被丰茂,水土保持,可能仍是那个不具现代化的土地,但是人们能够安全独立幸福的生活。

三、记者和编辑什么关系?

例如报纸,是报告社会发生的实事,中间就夹着编辑和记者,这四者关系是报纸--编辑--记者--实事,就是记者采访的东西要给编辑后形成报纸。

四、为什么海南岛的高速不收钱?

虽然海南省取消了高速费,但是它把公路养路费、公共运输管理费、过路费和过桥费进行了“四费合一”,统一征收机动车燃油附加费。也就是说,高速费是取消了,但是油价涨上来了。

比如内陆95号汽油油价在6.6元左右的时候,而海南油价则是7.7元。数学好的同学可以自己算一下,你这一年要多交多少油费。这对于不上高速的家庭来说,实在是不划算。

五、为什么华为没有进创业板?

正当全国各地企业争先恐后地申请在创业板上市,然而作为全国科技创业型创领军企业却始终没有上市计划。狼性十足的华为,为什么不上市?难道华为“不差钱”?华为的发展目标又是什么?这些对外界来讲成了一个“谜”。 华为为何不上市? 作为资金与技术双密集的通信行业,资金是否充足成为企业快速成长不可或缺的“一条腿”。而“巨大中华”老大华为却没有上市。 上市的理由总是相似的,而不上市的公司却各有各的理由。外界对于华为不上市的揣测颇多。 有人说华为之所以选择远离资本市场,与公司总裁任正非的个人风格有关,在这位业界颇具神秘色彩的人物的率领下,华为多年来保持着低调的作风。 内部人士对记者说:从华为的经营层面上来看,不上市经营策略会更加灵活。 很多不愿意受监管的企业不想上市。上市后不自由,信息透明度高,包括主营业务,市场策略等方面的信息,被媒体高度关注也可能会对上市公司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企业的重大经营活动及经营决策都必须经董事会,股东大会审议通过,管理层在经营灵活性,降低资金效率,资金周转等方面主控性相对受影响。 华为不差钱,这也是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原因之一。 通常公司不想上市的主要原因便是无融资需求,这类公司主观上就不想成为公众公司,既不想接受上市公司的监管也不想公众分享企业成果。 看上去华为现金流充足,但是他也有缺钱的时候,2001年IT泡沫的破裂,华为也受到了打击,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 这就是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内部员工持股计划。华为会根据绩效分给老员工内部期权,购买的这些股份年终会有分红,这也将员工与公司紧密联系起来。 华为的这种融资方式就像是父母向子女借钱,利息照付,并且把一部分资产给子女作抵押。这种融资方式无疑是互惠的,深受华为员工欢迎,绝大部分员工都非常乐意拥有公司的内部股份,公司也可以在资金周转出现问题时获得资金支持,而华为的股份也没有外流。如果持股员工想要离开公司,公司会将股份收回。 但是据内部人士透露,现在进企业的新员工目前已经没有购买股权的机会了。 也正是因为华为独特的融资方式,华为大比例的员工持股导致其内部股权结构复杂。这也是另一个外界揣测华为不上市的重要原因。 华为从1997年实施全员持股到2001年股权转期权后,内部的股权结构已相当复杂,甚至连持有华为股票的员工自己都搞不清楚手头的这点东西到底值多少钱。 华为上市的利与弊 在2000年,华为就成立了一个专事资本运作的小组,而据内部消息透露,任正非从2001年以来也曾尝试向 IBM、摩托罗拉、英特尔这样的世界知名公司出让20%~30%的股份,同时吸收5-6家企业投资入股,成为华为的合作伙伴,每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5%。任正非一直希望私募完成以后,再去海外整体上市,但是世界巨头们却不买账,结果是不了了之。 2003年,华为动用30亿元的内部股份,给予80%以上的员工购买权,如此大而分散的股权融资,一旦出现经营问题,将面临严峻的挤兑风险。从2002年以来,包括JP摩根、美林、摩根斯坦利在内的知名投行,都与华为接触过,在他们看来,华为上市还有很大的难度。而从2003年以来,华为公司也开始变得复杂起来,华为一分为八,分拆为华为技术、华为移动等分支,这其中,也有为了理顺股权的意思。 据了解,针对内部股制度的改革,华为职工持有的股票被剥离出来组成一间新公司——华为投资,这间公司将以法人股东的身份持有未来上市公司的股份,而未来可能上市的资产将以华为技术为主。这一改革或许也是针对上市而做的安排。 全球五大电信咨询公司之一的Frost&sullivan中国总裁王煜全表示,虽然员工持股极大地激励了华为人的激情,很大程度上促成了华为这些年来取得的良好业绩,但是这个问题越拖解决的难度就越大,内部股权纷杂可能是导致华为迟迟没能上市的重要原因。 很多人认为华为上市是迟早的事,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任正非也曾说过,“我们不是不上市,而是在找一个合适的机会。” 一位在华为工作十余年的老员工对记者说:“如果公司上市,我当然很乐意接受这份厚礼,但是从理性角度来看,上市对华为未必是好事。”他担忧的对记者表示,现在华为的员工虽然在某些方面对公司也有抱怨,但是作为华为人,每个人都有着一份归属感,通过“集资”把钱投到公司,从而与公司紧密相连。一旦企业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必然是棘手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处理不好公司持股必然会导致人心涣散。此外,对于一些持股比例较多的中高层来说,可能会出现追逐短期利益的现象。 任正非将自己的公司命名为华为就带有了很深的民族情结,就想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位。对于面临提高海外知名度挑战的华为,上市或许会助其一臂之力。 华为有关人士表示,华为的目标是成为一个国际化、有竞争力的公司,公司不排除任何有助于达到目标的措施。市场人士据此分析认为,华为的上市,尤其是走国际化道路的上市,有助于其吸引一批高质量的战略投资者,同时对于华为现在比例日益提高的国际业务而言,其透明、严格的公众公司形象将极大地推动华为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以真正实现其成长为伟大国际化公司的目标。 华为要做伟大的国际化公司 华为在任正非的带领下将企业的狼性演绎的淋漓尽致,这种狼性DNA不仅包括残酷竞争,而且包括商业判断力、生活工作态度等多层面的因素。 任正非带领他的华为“狼群”执着地追求目标,对欧美“狮虎”发动疯狂的攻击,在全球通信界占据一席之地,令人可敬可佩。而另一面,在高工作强度下,关于华为员工的工作状态问题,也引起社会上的极大关注。每当有华为员工发生交通事故以及各种意外,都会引起社会对华为员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压力的关注和拷问。 1987年创办华为时,任正非已经43岁。毫无疑问,这个年龄的人性格和价值观都已固化,具备了成熟的理解、判断能力。这是大多数第一代民营企业家的共同特征。那么,这个时候的任正非已经拥有了什么样的性格和价值观呢?任正非一生刻意低调,因而身世异常神秘。关于他的个人经历流传着很多种版本,但他从来没有不正面回答,就连与他朝夕相处的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一知半解。 经过了20年,任正非带领华为人经过艰苦奋斗,在屡战屡败,屡败屡战中搏杀,今天已成为中国企业界的翘楚,成为中国制造的典范和标杆,而且改变了世界通信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今天,华为已经拥有近9万员工,在全球经济遭遇“寒流”的情况下,2008年华为在全球市场仍然实现了稳健的增长,全年销售收入233亿美元(相当于1537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了46%,其中来自海外市场的贡献占到75%。2008年华为公司上缴税收120 亿元,截至2008年底,华为已累计交纳各项税收达到525亿元。 华为多年来一直坚持将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目前全球研发中心有14个。在技术演进方面华为公司走到了世界前列,LTE专利数量已经占全球10%。2009年初,华为在欧洲签署了全球第一个LTE合同,并且在国际上正与几大主流电信运营商一起做LTE测试。预计 2009年合同销售额会超过300亿美元。由此可见,华为现在不差钱。如果上市反倒捆住了手脚。华为的目标是真正成长为令人伟大的国际化公司。华为的成功或许能够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