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藏族舞蹈有什么?
藏族舞蹈,从总体上可划分为民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两大类。这两大类舞蹈都有各自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而潇洒的翩跹舞姿和独具特色的舞蹈风格及形式。
其中的《羌姆》,则属于宗教舞蹈类别中最为重要的寺院祭祀性舞蹈。
寺院舞蹈《羌姆》的产生和流传,与藏传佛教的发生、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由于藏传佛教中不同派别的存在,使被人们俗称为“跳神”舞蹈的《羌姆》,在舞蹈形式、道具使用以及表演者的装束等许多方面,又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与差异的回答,每一次专业解答都将打造您的权威形象
二、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藏族舞蹈具有独特的文化形态。藏族舞蹈融合了藏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包括宗教、历史、政治和社会等。它是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藏族人们的思想、情感和感情。在藏族舞蹈中,通常会用到传统的藏族乐器和服装,如竹笛、手鼓、铜铃等。藏族舞蹈的动作的动作结构也非常独特,比如,它们通常是非常轻盈和优雅的,这种风格通常用来表达爱情和幸福,但也有一些舞蹈是非常强壮和有力的,伴随着打击乐器。总之,藏族舞蹈是一种非常特别的表演形式,值得去体验和了解。
三、藏族舞蹈有什么特点?
巧了,
最近正在整理相关资料
藏族舞蹈风格特点
一、体态风格
1.静态
头部在自然状态下,下巴略含;上身自然松弛,双臂在身体两侧自然下垂;腿部膝盖自然松弛,不僵直,双脚自然外开。
造型姿态:曲背哈腰,手臂位置随着身体幅度位置的变化而变化;腿部膝盖弯曲。
2.动态
流动姿态:手臂,上身和腿部呈现“一边顺”的流动姿态,流动时上头部随着重心变化略微摆动,手臂保持长弧线运动,胯部与重心转移一致的出胯。
步伐:由于藏族穿着长靴,所以慢板步伐较为沉稳大方,多以拖步为主。
二、动律风格
1、动作运动方式和内容
藏族舞蹈腿部膝盖的“屈伸”“颤”动律。屈伸要求膝盖在节奏中保持连绵不断的曲和直。“颤”则要求膝盖进行小而快,有弹性,重拍向下的颤动。
藏族的上身与腿部转移重心胯部摆动随动,上身运动有拧身、拧腰、前倾等。
藏族舞蹈的步伐十分丰富,从脚步动作上可概括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撩”“扭”等基本步伐。
藏族舞蹈的手臂运动可概括成“拉”“悠”“甩”“绕”“推”“”升“”“扬”等变化。
虽然藏族舞蹈有不同的分类,但是体态、动律上有着共通性,在运动规律上有比如“三步一变”“后撤前踏”等共同规律。
2、动作运动质感
藏族舞蹈慢版动作要求步伐沉稳,胯部随着重心转移自然的上下摆动,头部随重心转移呈长弧线左右摆动,上身柔软随动,手臂较松弛附随而动,整体呈现自如悠然的状态;快板动作主要要求步伐轻快,膝盖颤动平稳,松弛。
三、性格与审美风格
1、性格特点
其一、由于高原缺氧,无论男女走路、行动都很迟缓。由于长年生活在极端的自然条件下,西藏人首先给人最强烈的印象就是吃苦耐劳,西藏人活得单纯,是因为艰苦的环境、艰苦的生活无法让他们复杂起来。的确,他们的喜怒哀乐界限分明,没有什么过渡,微笑在这里被省略,这是外地人时常感到他们冷峻的原因;其二,藏族人性格豪放,能歌善舞,素有“歌舞的海洋”之称。角力、投掷、拔河、赛马、射箭,还有众多的民族节日,充分体现了藏族这一天性。不论什么年龄,也不分什么场合,他们都是张口就唱,抬腿就跳。西藏的歌声是动听的,犹如天籁之音,浸人肺腑。高音处如珠穆朗玛峰,低音处则像雅鲁藏布 江大峡谷。西藏的舞蹈是最美的舞蹈,宽衣长袖,飘若天仙,盛装登场,雍容华贵珠光宝气,耀人眼目;其三,西藏人的脸色一般都是纯真和宽容的,他们不重视现世、向往来世佛教,并由此而豁达开朗。他们对藏传佛教的信仰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寺里、大路上到处可见手持转经轮的信徒,尤其是那些五体投地、一步一拜磕长头去进香的场面,令所有见到的人无不感佩万分。
2、 审美特点
其一、形体审美。在藏文古籍中对藏族舞蹈的形体美也有一定的规范。如“热巴”、“果卓”等舞蹈中,对男性舞蹈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无论其手中是否执有道具,“上身动作像雄狮”要求舞者威猛雄壮,将高原人身形彪壮的气质体现出来,形成豪放、粗犷之美,给人以一种无所不能、可以克服一切困境、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而对于女性舞蹈者则要求上身动作含蓄且典雅,给人以一种柔美舒适的感觉。藏族人民主张舞蹈要有高山般不可动摇的气势、天空般无边无际的意蕴,还要求在跳卓舞时节奏要快如闪电;跳舞时人们不仅要梳妆打扮,还要抹去悲伤,歌舞欢畅。藏族人民的这些舞蹈理念充分显示出他们乐观勇敢、坚毅豪迈的民族性格,这也正是藏族舞蹈的魅力所在。
其二、服饰审美。藏族精美的舞蹈服饰给藏族舞蹈增添了很多色彩。由于藏族民间舞蹈多以歌舞为主,而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穿着的藏式长袍在舞蹈中更是添加了一种柔顺的美丽,也是藏族舞蹈中旋转、独特步伐产生的直接原因;藏区不同区域人们的穿着都有所差异,但总体上来说,藏族服饰都有着腰肥、长袖、大襟、长裙、编发、金银珠玉饰品、色彩浓烈鲜艳等共同特征。广袍宽袖的服饰,不单单满足了草原牧民生产劳动、活动自由的需要,而且也给舞蹈动作的灵活、豪放、伸展自如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这样的服饰特点,使得人民在舞蹈时能将藏族舞蹈的女性的柔美和汉子的潇洒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辛苦整理,希望给予鼓励,点个赞呀!
四、藏族舞蹈有哪些?
较常见的藏族舞蹈有弦子、锅庄、踢踏等。藏族的民间舞蹈种类繁多而各具特色。自娱性的圆圈舞除《果谐》和《果卓》外,《堆偕》、《谐》与《卓》更是人们极为喜爱和著名的舞蹈。
五、藏族舞蹈有哪些经典舞蹈?
藏族有很多经典的舞蹈,不知道你问的是独舞还是群舞?群舞《酥油飘香》、《溜溜的康定》等等;
独舞《乳香飘》等,你最好能在提问的清楚点!
六、藏族舞蹈叫什么?
能歌善舞是藏民族的天性,她使“世界屋脊”的雪域圣地变成为举世公认的“歌舞的海洋”。藏族民间舞蹈有:
1.锅庄舞
集体舞,几人至几百人不等,围成一圈,顿足为节,连臂跳歌。边歌边舞,节奏以歌而动,舒畅悠扬,优美壮观。锅庄舞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2.弦子舞
以弦子、胡琴伴奏领头,众人引唱起舞。
3.踢踏舞
藏语叫“堆谐”,系古典宫廷舞,起源于17世纪,后传到民间,不断完善改进,它以踏步为节,注意脚下节奏变化。又分节奏较慢的“降谐”、节奏较快的“觉谐”两种。
4.热巴舞
热巴是对民间艺人的称呼,讲说、唱、舞融为一体,金铃银鼓相伴,又称“铃鼓舞”。
七、藏族舞蹈有哪些种类?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雅鲁藏布江谷地舞:主要表现藏族人民对雅鲁藏布江的崇敬和热爱,气势宏大、热情洋溢。
扎西拉姆舞:一种寺庙舞蹈,以快节奏、高难度的跳跃动作为主,表现出藏族人民的勇敢和坚毅。
祝福舞:在藏族传统节日或重大活动时表演的一种祈福舞蹈,旨在祈求平安、吉祥和丰收。
铃铛舞:一种集合了歌唱、舞蹈和演奏为一体的表演形式,通常由女性表演,形象优美、华丽动人。
拉萨锅庄舞:源于西藏拉萨地区的一种传统舞蹈,通过手舞足蹈和唱歌演奏等形式,展现出藏族人民的欢乐和豪放。
花儿舞:一种以花朵为主题的舞蹈,轻盈优美、飘逸灵动,歌曲表达着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土司舞:一种表现藏族广大农村地区的乡土文化特色的舞蹈,以简单、自然、纯朴为特点,富有地方特色。
八、藏族男子舞蹈有哪些?
藏族民间自娱性舞蹈可分为“谐”和“卓”两大类。“谐”主要是流传在藏族民间的集体歌舞形式,其中又分为四种:《果谐》、《果卓》(即《锅庄》)、《堆谐》和《谐》。
后来增加了简单的上肢动作、原地旋转和队形变换,成为一种男女交替、载歌载舞的劳动歌舞形式。
《果卓》流行地域广阔不同地区的称谓不同。
萨迦地区称之为“索”,工布地区称之为“波”“波强”,藏北牧区称为“卓”或“锅庄”。
《果卓》是古代人们围篝火、锅台而舞的圆圈形自娱性歌舞,其中包括“拟《藏舞》 陈玉先 绘兽”、表示爱情等舞蹈语汇。
农、牧区舞蹈风格不同,各有特色。舞时男女分站、拉手或搭肩,舞者轮流伴唱共舞,不时加入呼号,这是《果谐》融入羌族原始舞蹈形式的鲜明特点。
动作以身前摆手、转胯、蹲步和转身等为主,活泼而热烈。
《堆谐》最早流传于雅鲁藏布江流域地势高耸的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的圆圈舞,后来逐渐盛行于拉萨。
这是最早出现的由六弦琴乐器伴奏的舞蹈。
《堆谐》后来逐渐演变成了在小型乐队伴奏下的、以踢踏步为特色的男子表演舞蹈《踢踏舞》。
而传统的《堆谐》,则在舞时以男女体前或体后交叉拉手区别于其他圆圈舞形式。
这与羌族的《洒朗》和古格王朝宫堡遗址壁画中的舞蹈形式相同。
可见公元10世纪时已有《堆谐》舞蹈存在。
《谐》也称为《弦子》因由男舞者边领舞边以弦乐二胡或牛腿琴伴奏而得名。
藏语称之为“叶”或“康谐”,流行于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及青海、甘肃等地,尤以四川省巴塘地区的《弦子》最为著名。各藏族地区的《弦子》形式相同,动作缓慢舒展,细腻流畅。 《卓谐》和《热巴卓》是藏族舞蹈《卓》的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舞蹈。
《卓》以表演各类圆圈“鼓舞”为主,其中也有以原始“拟兽舞”为素材,加工整理后所形成的表演舞蹈。
在《卓》的整个舞蹈中以歌时不舞,舞时不歌为特点,技巧性表演占舞蹈的主要地位。
《卓谐》起源于古代祭祀上千年来,祭祀活动的延续,使多种“鼓舞”世代相传。
从日喀则地区《大鼓舞》的领舞“卓本”的装束上,即可寻找到古代藏族祭祀活动和游牧生活的痕迹。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被称为“司马卓”的日喀则地区司马旺堆乡的《大鼓舞》中所使用的鼓,与其他地区的鼓差别显著,鼓形之大是其他地区鼓的两倍,而且附有木制长柄,斜插于身后。
《卓谐》的表演共分为三段,在表演中穿插歌曲,由全体舞者演唱。此外,有大段技巧与队形变化的“鼓舞”表演。所唱歌词现在多以祝福吉祥如意、五谷丰登和生活幸福为主,祭祀成分逐渐减弱。
《大鼓舞》多在“望果节”等喜庆时表演。
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拉萨、山南等其他地区的《卓谐》的鼓面小,侧系腰间,无长木柄。
这种“鼓舞”形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各寺庙壁画中就有《卓谐》的形象,在桑耶寺金成公主殿壁画《桑耶寺落成庆典图》中,也可见到它的风采和“卓本”的姿容。
《热巴》是一种包含“民间歌舞”铃鼓舞”和有一定情节的“杂曲表演”的三位一体的表演形式,流传在西藏自治区的昌都、工部地区和云南、四川省藏族聚居地区,是过去流浪艺人以此卖艺为生的杂艺歌舞节目。
而《热巴卓》,则是一种由男女艺人共同表演的双人“铃鼓舞”,现在,人们所说的《热巴卓》和《热巴》,基本上都是特指其中的《铃鼓舞》而言。《铃鼓舞》是《卓》中颇具特色的一种“鼓舞”。 除民间自娱性舞蹈外,从公元15世纪噶丹颇章王朝起,藏族开始有了专门在王宫表演的专业性歌舞。供藏族宫廷和上层贵族欣赏的《囊玛》,在18世纪末,八世达赖时,融入了内地乐曲和江南舞姿。舞蹈由慢速到快速两部分组成。随着时代的前进,《囊玛》经过增添和改编,现已成为表演舞蹈呈现在舞台上。此外,《噶尔》是由被称为“噶尔巴”的男性儿童表演的“乐舞”。多用于驱邪迎祥、歌颂政教等方面。从这种舞蹈的伴奏乐曲、乐器和舞姿、服饰上看,《噶尔》明显地受到过中原和西域“乐舞”的影响。 藏戏除以上介绍的民间舞蹈外,历史悠久的“藏戏”中的舞蹈也值得一提。藏戏曲调高亢,舞蹈性强,节日剧目《朗萨姑娘》、《顿月顿珠》、《苏吉尼玛》、《卓瓦桑姆》等,深受民众喜爱。在拉萨唐代所建大昭寺大经堂的“寺庙落成庆典图”壁画上,就绘有一位头戴白色面具、手持法器的戏人,正在边作舞边全神贯注地逗引着两头由人披兽皮装扮的“牦牛”,一旁还有击鼓作乐的伴奏者,其神态个个栩栩如生。这幅“寺庙落成庆典图”上的“戏兽舞”形象,不但说明早在千余年前的西藏已有“戏兽”表演,而且经历各个时期延续至今的“白面藏戏”和它的唯一传统剧目《西容仲孜》(藏语意为:西容县斗牦牛)在唐代已是十分成熟的节目。图为20世纪30年代,在广场表演的《牦牛舞》。
九、藏族舞蹈介绍?
藏族主要是居住在中国青藏高原地区,具有着别样的特点,藏族有着自己本族的优美舞蹈,十分漂亮。
藏族民间歌舞形式多样,特色鲜明。歌舞曲的唱词内容广泛,如歌颂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赞美妇女的容貌服饰,思念亲人,祝福相会,祝颂吉祥如意以及宗教信仰等内容。从50年代起,群众又编唱了许多反映新生活的歌词。
藏族主要有以下几种舞蹈:
1、果谐: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地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庄)。
2、堆谐:
堆谐为西藏西部地方的歌舞。堆是高地的意思,指雅鲁藏布江流域由日喀则以西至阿里整个地区。堆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型乐队伴奏。
3、弦子:
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故称弦子。
十、藏族舞蹈元素?
关于这个问题,藏族舞蹈元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量的手势动作:藏族舞蹈中的手势动作非常丰富,包括指尖、手掌、手臂等各种部位的动作,这些动作在表现舞蹈情感、祈祷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2. 特殊的服饰和饰品:藏族舞蹈中的服饰和饰品非常讲究,常常使用独特的藏式袍、帽子和鞋子等,同时还会佩戴各种银饰、宝石和珠串等。
3. 独特的舞步和节奏:藏族舞蹈的舞步和节奏非常独特,常常带有一种慢节奏、缓慢起伏的特点,同时还会加入一些跳跃、旋转和转圈等动作。
4. 丰富的音乐元素:藏族舞蹈的音乐元素非常丰富多样,包括使用传统的藏式乐器如拉琴、笛子、青铜铃等,还有声音模仿、口哨等多种方式。
5. 民族文化表现:藏族舞蹈在表现民族文化方面也非常突出,常常通过舞蹈来表达对自然、信仰和祖先等方面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