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舞中维舞指的是?
维吾尔族舞蹈
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发展起源
新疆地区自古就是中、西交通要道,也是古西域乐舞盛行的地方。中原文化及印度、伊朗文化为主,对新疆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的作用,而西域乐舞对中原及其他地区乐舞,也有深远的影响。汉、唐著名的于阗乐、疏勒乐、龟兹乐、高昌乐、伊州乐等都出自新疆境内。至今上述地区依然保持着乐舞风习,流传各具特色的舞蹈形式。这些舞蹈大多与新疆著名古典音乐套曲木卡姆相结合,许多小型表演性节目,多在群众欢聚娱乐的“麦西来甫”中进行。
维族舞蹈
木卡姆的演奏与麦西来甫的活动,都是新疆的传统风习,木卡姆使民间音乐规范化,促进了民间舞蹈的发展;麦西来甫则给人们提供了学习本族、本地区风俗、仪礼,学习民间舞蹈和进行即兴创作的机会。至今的维吾尔族的舞蹈,又回到了原有基础上进行表演,维吾尔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娱乐和习俗性舞蹈中也存在表现和宗教信仰的因素。至今在新疆各地民族舞蹈主要有:赛乃姆、纳孜尔库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
风格特点
由于新疆南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使维吾尔族各种舞蹈既有共同的风格,又有不同的地区特色。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特点是身体各部位的动作同眼神配合传情达意。 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其特点还表现在:1、膝部连续性的微颤或变换动作前瞬间的微颤,使动作柔美,衔接自然。2、旋转快速、多姿和嘎然而止。各种舞蹈形式的旋转,均各具特色,通常在舞蹈的高潮时作竞技性旋转。3、音乐伴奏多用切分音、符点节奏,弱拍处常给以强奏的艺术处理,用以突出舞蹈的风韵和民族色彩。
舞蹈中,从头、肩、腰、臂、肘、膝、脚都有动作,传神的眼神更具代表性。还要加上“动脖”、“弹指头”、“翻腕子”等一系列的小装饰,更形成了维吾尔族舞蹈的特点。维吾尔族舞蹈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礼俗性舞蹈和表演性舞蹈。
二、新疆舞男子入门基本动作是什么?
新疆舞蹈的基本动作有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型。一般立腰在男女成对的表演比较常见,女性的舞姿优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矫健有力。
新疆舞中最常见的技巧就是移颈,也就是动脖子,很多人在学习新疆舞蹈的时候,都不会这个动作,可以这样学习:
首先要放松脖子,做头部运动,低仰,左右,转圈,平移,前后伸缩脖子,找一找扭脖子的感觉;动脖子时,下巴收回,双肩下垂,关键是寻找脖颈的意识,用后脑勺的感觉带,有时能听到骨头动的声音。
动脖子时候,眼神很重要,要挑眉脚和挑眼角,眼珠子往摆动那个方向看一眼,然后下巴努力的凑过去,脖子也就机械运动了。
新疆舞的动作技巧
技巧如下:
1、做头部运动,低仰,左右,转圈,平移,前后伸缩脖子,找一找扭脖子的感觉。
2、动脖子时,下巴收回,双肩下垂,关键是寻找脖颈的意识,用后脑勺的感觉带,有时能听到骨头动的声音。
3、动脖子时候,眼神很重要,要挑眉脚和挑眼角,眼珠子往摆动那个方向很销魂地看一眼,然后下巴努力的凑过去,脖子也就机械运动了。
4、动脖子方法:侧面贴墙。让身体的一个侧面完全与墙相贴(脚腿,胳膊,肩),努力让自己的脸向墙,每次坚持20秒反复10次,换边两边都练完后双手扶肩对着镜子试着动动。
新疆舞的原创民族是维吾尔族,舞蹈活泼优美,步伐轻快灵巧,身体各部分的运用较为细致,尤其是手腕和舞姿的变化极为丰富,女舞姿优美舒展,男舞姿矫健有力,有着浓郁的西域风格,分为赛乃姆舞,萨玛舞,刀郎舞等。
新疆舞蹈中可以见到扬眉动目、晃头移颈、拍掌弹指的动作。另外,昂首、挺胸、立腰也是新疆舞蹈的基本造形,能够显示女性婀娜的体态线条。男女成对的表演比较常见,女性的舞姿优美舒展,男子的舞姿矫健有力。
新疆舞从头、肩、腰、臂到脚趾都有动作。昂首、挺胸、直腰是体态的基本特征。通过动、静的结合和大、小动作的对比以及移颈、翻腕等装饰性动作的点缀,形成热情、豪放、稳重、细腻的风格韵味。
三、维吾尔族舞蹈有什么,说出名字
1、手鼓舞
手鼓舞,是维吾尔族民间舞蹈,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为女子独舞,用手鼓伴奏,舞者能随鼓点的变化舞出不同的姿态。
2、盘子舞
盘子舞是维吾尔族古老的民间舞蹈之一,产生于古老的库车,流行于乌鲁木齐、伊犁、喀什等城镇。
3、纳孜尔库姆
纳孜尔库姆是产生于吐鲁番民间舞蹈,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据民间传说,“纳孜尔”是一个穷苦人的名字,“库姆”是击鼓声。
4、萨玛舞
萨玛舞,是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在年节时集体欢跳的一种民间舞蹈,动作朴实有力。2011年5月23日被国务院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5、多朗舞
多朗舞形成于公元16世纪,是维吾尔族历史悠久、形式完整、动作粗犷矫健的礼俗性民间舞蹈,流传于叶尔羌河畔的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地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手鼓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盘子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纳孜尔库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萨玛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朗舞
维吾尔族的舞蹈以旋转快速和多变著称。传统的舞蹈有赛乃姆、夏地亚纳、多朗(刀郎)、纳孜尔库姆、萨把依舞等。
1、萨把依舞
萨把依”是维吾尔族的一种民间打击乐器。在长一尺半左右的扁圆木棍上,用铁皮护住上端,并镶有两个铁环。击奏时,右手持把,将上端有节奏地碰击右肩和前后摇动,铁环随即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持“萨把依”的这种民间舞蹈,称为“萨把依舞”,也叫铁环舞。它产生并流行于南疆喀什一带,属于男性舞蹈。
2、赛乃姆
赛乃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赛乃姆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成为每个木卡姆中大乃格曼的组成部分,而赛乃姆仍以其独立的形式广泛流传。
3、夏地亚纳
夏地亚纳,维语为“欢乐的”意思,是在节日和盛集大会中,群众集体跳的一种民间舞蹈,流行全疆,南疆更为突出。每逢年节,维吾尔族劳动人民喜欢聚集在一起,合着唢呐铁鼓的音乐节奏,跳各种民间舞蹈,最后多是跳夏地亚纳,以抒发无限的欢乐。在盛大的欢庆场合,也跳起夏地亚纳以示庆贺,所以又称夏地亚纳为“欢乐的舞蹈”。
4、多朗(刀郎)
此舞约起于元代,舞蹈风格开朗、有力。女舞者带有维吾尔妇女稳健而典雅的气质。维吾尔族民间著名舞蹈形式。流行于新疆各地,是按多朗“木卡姆”的乐曲节奏演跳的双人对舞。每个多朗木卡姆有五曲:首曲为散板,只歌不舞;二曲“且克特曼”,以走步为主;三曲“赛乃姆”,边走边旋;四曲“赛勒克斯”,则非对舞,而围圈群舞;五曲“斯勒玛”,沿圈旋转行进;末至高潮,则原地急旋。
5、纳孜尔库姆
纳孜尔库姆是产生于吐鲁番具有别具一格特点的民间舞蹈,它流行于鄯善、托克逊、哈密等地区。 据民间传说,“纳孜尔”是一个穷苦人的名字,“库姆”是击鼓声。很久以前,纳孜尔编了很多讽刺嘲笑反动统治者丑态的动作,深受群众欢迎。随着历史的前进,民间逐渐把它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形式,并称它为“纳孜尔库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舞蹈包括:赛乃姆、多朗舞、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等。
1、赛乃姆
自娱性舞蹈。广泛流传在新疆各地,节奏以、拍为主,个别地区(如哈密)有拍。赛乃姆原是古代新疆民间曲调的一种,节奏平稳,旋律优美,适于舞蹈,后来与节奏欢快的曲调赛勒凯相结合,形成由慢转快的两段体的舞蹈形式,被收进维吾尔族古典套曲《十二木卡姆》。
2、多朗舞
礼俗性舞蹈。以双人对舞为基础,带有竞技性的组舞。流传在新疆麦盖提、巴楚、莎车、阿瓦提等县。“多朗”是居住在塔里木盆地个别地区古代维吾尔族人的自称。
3、纳孜尔库姆
表演性男子舞蹈。以双人对舞为主,带有竞技性。流传于新疆吐鲁番、鄯善、托克逊等地区,是婚礼、喜庆或麦西来甫中,最精彩的节目,各地多有半职业性的纳孜尔库姆艺人。
4、盘子舞
表演性道具舞蹈。流行于新疆库车、喀什、伊犁、乌鲁木齐、麦盖提等地。用弦乐伴奏,节奏为拍,有专用曲调。据传,盘子舞源于新疆库车民间,后流传各地,逐渐发展成为舞台节目,由女子单人表演。
5、手鼓舞
表演性舞蹈。是20世纪40年代兴起的舞蹈形式,开始流传在南北疆各地民间,后发展成为舞台节目。表演多由一女子在手鼓的伴奏下进行。舞蹈的特点是动作敏捷、节奏多变,多用高难度的旋转与腰部技巧。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维吾尔族舞蹈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维吾尔族舞蹈继承古代鄂尔浑河流域和天山回鹘族的乐舞传统,又吸收古西域乐舞的精华,经长期发展和演变,形成具有多种形式和特殊风格的舞蹈艺术,广泛流传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
维吾尔族舞蹈,可分为自娱性舞蹈、风俗性舞蹈、表演性舞蹈 3类。自娱性和风俗性舞蹈中也带有表演和宗教因素。现流传于新疆各地的民间舞蹈主要形式有:赛乃姆、多朗舞、萨玛舞、夏地亚纳、纳孜尔库姆、盘子舞、手鼓舞以及其他表演性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