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物的改变都是需要过程的,现在的人们也肯定只有部分会接受人工智能机器人,就好比支付宝刚出来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在用。
况且,目前人工智能的技术应该还没达到那个程度。
未来几年,将是人工智能的爆发期,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的逐步成熟,人们将会离不开人工智能。
海珠供电局智能营业厅的“优优”。 2016年,番禺某餐厅来了机器人服务员,当时很受小朋友们欢迎。 今年,南沙区中心医院导诊采用机器人“晓医”。 18日,记者搭乘一辆230路公交车,车上机器人并未开启。 19日,记者在荔湾区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看到新型机器人。 ▲南方医院职工食堂旁的煮面机器人更像售货机。 19日,记者看到广医二院药房大厅旁的机器人并未在使用。 机器宠物狗在日本很受人喜欢,可以模拟真狗的各种行为。
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人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多个领域。在广州,近两年服务类智能机器人并不鲜见。其中,部分政务服务中心、公交巴士、医院引入的智能机器人,还屡被媒体报道,一度成为坊间热议的话题。
目前,这些智能机器人的“生存”现状如何?近日,记者回访发现,有场所的机器人因高颜值的外形、有趣贴心的功能,着实吸引了不少人尝鲜体验;也有场所的机器人,因不够灵活、功能未达到预期等原因,或已搬离停止使用,或形同虚设,鲜见有人与之互动;也有场所将根据实际需要引入新型智能机器人。
政务机器人 初期反响好 与期望值存在差距
记者了解到,为方便群众办事,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海珠琶洲政务客厅)等单位,都曾在2016年左右投入过政务智能机器人。其中,2016年4月中旬,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上岗的政务智能机器人“小荔”,被认定为广州首个政务服务咨询智能机器人。7月19日,记者再次实地走访时却发现,两中心此前投入的智能政务机器人,目前都已不见了踪迹。
荔湾区政务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小荔”暂停使用,正在升级数据库,“大概一个月左右,小荔将再次投入使用。到时,还会改变外形。”同时,该工作人员补充称,荔湾区全区大部分服务大厅目前配置了新型智能机器人。
当天,记者在该区人社局政务服务中心见到了新型机器人。该机器人不能移动行走,约1.8米高,机身共有上下两个屏幕,上屏幕显示卡通服务员图像,下屏幕为功能选择页面。市民可在此选办民政、税务、缴费业务等事项。“通过这台机器办事方便了,但我觉得,它和普通自助服务机功能、外形都差不多,还不能被称为智能服务机器人。”市民穆小姐称。
广州市政务服务中心琶洲分中心(海珠琶洲政务客厅)副部长冯智超介绍,大厅此前共引进3台机器人,1台送咖啡,2台提供指引服务,最初使用时,机器人的服务还不错,但后期曾收到过办事群众对智能机器人的一些投诉。
“当时3台机器人造价差不多20万,比较贵,但功能离我们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比如说送咖啡,实际上,人走两步路就可以自己拿了,机器人优势就不够明显。在语音识别上,智能机器人的功能还有待进一步开发。”冯智超称,不能模糊识别语音是此前所推出的机器人的最大问题。“向机器人咨询时,必须得问和它词库设定的一模一样的内容。比如‘营业执照怎么办?’‘怎么办营业执照’的答案其实一样。但在使用中,我们发现机器人只会回答前一个问题,后一个问题就给不出正确答案了。”冯智超介绍,目前这3台机器人返回厂家进行更新服务。
公交车机器人 鲜有市民互动 正研究功能升级
出现在市内公交车上的机器人称得上是车辆的多功能小助手。身高1.63米、能够查询换乘线路、可连WiFi、探测车内空气污染和危险化学品……从2016年年底开始,230路、226路、538路等线路公交上,陆续配置了一批智能机器人。
7月12日,记者在五山路口搭乘230路双层巴士,发现车上并没有机器人。在赤岗路公交车站搭乘一辆单层226路公交车,车上同样也没有机器人。司机介绍称,226路有单层和双层巴士,机器人多配置在双层巴士上。“原来很多趟226路都有机器人,但现在很多都移走了,有的也可能不能正常使用。”226路终点站大塘总站一名值班工作人员介绍称。
“我知道226上有机器人,但机器人怎么用,我没有体验过。以前坐双层巴士的时候,还见到过,现在很少留意到车上还有机器人了。对那些专门坐旅游巴士旅游的人来说,机器人是很好的体验。”一名等待乘车的市民称。当天下午3:56,记者等来了一辆载有机器人的226双层巴士。该机器人位于车辆中部,前方围有护栏,为黑屏状态,无法使用。
7月18日8时,记者在龙口西搭乘到一辆230公交车。该车虽配有一台机器人,但一直行驶到上冲站,都少有乘客与机器人互动。7月19日下午1:10左右,记者在恒宝广场总站搭乘到一辆装置有机器人的226路双层巴士。该机器人的拍照、路线查询等功能均能使用。记者从恒宝广场总站至广医二院站,行程共14个公交车站,并无其他乘客与其互动。
线路运营方新穗巴士称,2016年底,100台公交车机器人放置在公交车226、538等线路进行试运营,经过前期试运营,目前已进入评估阶段,企业将根据实际效果和乘客评价,继续研究智能机器人的服务升级,为乘客出行提供更多智能服务和创新体验。
导诊机器人 能逗小朋友玩 导诊作用却有限
2018年,为提高导诊服务效率,广医二院、市妇儿中心、南沙中心医院等医院都引入了前台导诊机器人。科室选择、就诊卡办理、道路指引等是这些机器人的最常见功能。
在市妇儿中心珠江新城院区一楼大厅,导诊机器人是小朋友们的宠儿。7月18日上午10时许,记者在该台机器人旁等候约半个小时,发现不断有小朋友前来逗弄机器人,或拍打机器人手臂,或摸摸机器人的头,或观看屏幕动画片。
当天10:30分左右,市民吴小姐带着2岁女儿,向机器人咨询就医问题。这时,记者听到了一段有趣对话。当吴小姐问“你好,我女儿咳嗽了……”,机器人回答“掐指一算,你一定想女儿了”;吴小姐再问“你好,现在哪一位呼吸科专家还有号”,机器人则回答“别折磨自己了,遇到疑问要好好思考。”吴小姐介绍,每次到该院都会带女儿玩一玩这台机器人。“导诊机器人外形很萌,还能播放动画片,是吸引小朋友注意力、减少哭闹的新形式。”吴小姐认为,机器人的智能化还需要提升,“刚刚回答我的两个问题,很明显是答非所问。”
7月13日、7月19日,记者两次到广医二院走访看到,放在一楼大厅等候区旁的机器人均处于黑屏状态,未在使用。
一旁大厅的导诊台处,则围了一圈在咨询问题的市民。机器人是否因出故障而暂停服务?“功能非常有限,很多问题,它都回答不了,导诊的作用不大,最近暂停使用。”发热导诊台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已经不用这个机器人了。你问它,它也帮不了你多少。”导诊台安保人员如此介绍。据悉,该机器人约引进于今年3月份。
餐饮机器人多家机器人主题店铺已关门歇业
记者早前曾走访了解到,2013年开始,广州陆续有不少于6家餐饮店引入过送餐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按规定轨道行驶,将菜品送到食客桌前,并语音提醒食客取餐。近日,记者再次走访了解到,多家机器人主题店铺都已歇业。“机器人送餐是美食店的特色,但出品才是重点,商家不能想着单靠机器人就能生意兴隆。”曾到机器人餐厅就餐的蓝小姐称。
目前,市面上出现的餐饮机器人还有刀削面机器人、24小时煮面机器人等。手速飞快的刀削面机器人,于去年4月在华南农业大学芷园餐厅面食窗口上岗后,很受学子欢迎。目前正值暑假,机器人并未上岗。
位于南方医院职工食堂旁的煮面机器人为长方体设计,更像是一台自助煮面售货机。该机器人箱体有点面和取面指引。在此点面,操作简单:扫码付款后,即可等面出仓。记者体验了解到,从付款到取面,约3分钟左右。面食从右侧仓门自动送出,同时也可在仓内自取餐具。面食为现煮面,时隔5分钟后,仍较烫手烫口,且面条口感偏硬,味精味也较浓。
康护机器人 养老院好帮手 摸索完善定制功能
2017年8月份,黄埔区天鹿湖老年人护理中心(甲子园)试点启用一款康护机器人。
该款康护智能机器人名叫“小康”,约1.2米高,不仅可以定时定点为老人进行体征测量,如体温、心率、血压、心电图等,还能实时监控老人体征变化。在体检时,发现老人身体有异常情况,“小康”还会提醒养老院工作人员注意。此外,机器人还可自主导航在房间内“行走”巡查。根据机器人的监控画面,工作人员在后台可实时了解老人们的状况。
“小康试用了大半年左右,老人家对它的服务比较满意。现在根据老人家的需求和园区定位,已将机器人返回至厂家,重新进行了功能定制。”甲子园院长陈美伶介绍,待园区二期开放后,将大批量采购康护机器人。经过试用,我们发现机器人能够降低运营风险,大多数老人家也比较接受。”陈美伶称。
文/信时记者 崔小远
图/信时记者 康健 徐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