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剪纸作品有多少幅?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5-12 21:01   点击:95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剪纸作品有多少幅?

剪纸130幅

二、李可染的绘画作品有什么特色?

  李可染( 1907-1989年),别名李永顺,江苏徐州人。自幼喜爱绘画,喜画山水。 他的山水画,以水墨为主,画面浓重浑厚,深邃茂密,被称为“李家山水”,影响了一大批山水画家的创作。李可染是中国现代著名国画大师,他的画风深受潘天寿、林风眠等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曾在多所艺术院校任教。

  他极擅山水画的创作,非常重视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绘画艺术成就。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

  他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聋、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他从范宽、李唐、龚贤、黄宾虹等古今大师那里汲取了创造朴茂深雄风格的营养,又迥然不同于他们。

  他的纯朴、钝厚的北方素质使他的绘画风格比较质朴、深沉。他又将光引人画面,尤其善于表现山林晨夕间的逆光效果,使作品具有一种朦胧迷茫、流光徘徊的特色。从总体看,李可染的山水画比明清山水画更靠近了对象的感性真实,从某种意义上看减弱了意与形式趣味的独立性。

  这是 对于明清以来山水画愈益形式化、程式化倾向的一种补正和突破,符合时代的精神。《春雨江南图》作于1962年,这是李可染画江南风景的代表作,描绘春雨中的江南景象,水墨淋漓,意境悠远,极尽浑厚华滋之致,是他另一幅代表作《杏花春 雨江南》的姊妹画作。

  整个画面清新生动、酣畅淋漓,且又不失沉厚质朴。安静清 新的江南水乡,绿色掩映下的小桥流水人家,一片迷蒙雨雾、两岸杏花芬芳,水乳交融的江南风景,让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万山红遍》是系列组图,共有7幅,最美的是第一幅。画上的红色不但有朱砂, 更加有西洋红,使整幅画面红润红润的,在光线暗处(朱砂在光线暗处更红)红润, 在光线亮处也红润,颜色非常美,和黑色的墨相映成趣,与齐白石先生创作的红花、墨叶异曲同工。

  该画构图中采用的小溪斜流而不是瀑布,给山村平添了几分溢静感,这火红和谧静的结合给人带来了更多的遐想。再加上“李家”山水的重量感,使之成为划时代的杰作。李可染除以山水画名震中外画坛外,还非常喜欢画牛。李可染画牛,始于上世纪40年代初。1942年,他蛰居于重庆金刚坡下的一户农家,睡房挨着牛棚,他和一只水牛天天见面,看它吃草、挤奶,终日劳作。

  到了晚上,牛的喘息声、反刍声、搔痒声常常使人夜不能寐。于是他挑灯起床,对牛作画。李可染画的牛,极富生活情趣,这与他长期深入生活、静观默察,对牛的动作习性熟稔于心不无关系。他笔下的牛,或行、或卧、或凫于水中。牛背上,稚气的牧童悠然自得,或观山,或引吭,或竞渡,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一幅质朴而生机盎然的田园小景。

  他能把牛的形状、比例、动态掌握得恰到好处,更能把牛的朴实无华的性格和充满泥土味的特色惟妙惟肖地刻画出来,他画的牛多一笔嫌碎,少一笔不够,这就是他多年修炼艺术的结果。从他画笔下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能够表现出画家深厚的艺术功力。李可染流传的作品许多,深受中外艺术收藏者的喜爱。

  李可染以他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卓越的人格风骨,影响了同时代的许多书画家,对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的发 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三、潘天寿的绘画作品有什么特色?

  潘天寿( 1898-1971年),原名天授,后更名天寿,字大颐,号阿寿,别号寿者、 雷婆头峰寿者、懒道人等,浙江宁海人。他的画远师徐渭、八大山人及石涛等,近受吴昌硕影响,自成一格,尤其擅长写意花鸟和山水画的创作。他的画布局 奇险,笔墨浓重,色彩单纯、气势雄浑。

  传世作品有《初升图》、《凝视图》、《石 榴图》、《育雏图》、《松石图》等。他的绘画理论著作《中国绘画史》,影响也非常大。潘天寿在60年代初率先实行人物、山水、花鸟的分科教学,并将书法课纳入国画基础课表中,聘请了以传统功力著称的国画家、书法家到校任教,培养了很多传统功力好,重视笔墨表现的国画家,这些“新生代”画家因与浙江美术学院的传承关系和风格上的相似性,被成为“新浙派”。

  潘天寿是继吴昌硕、齐白石、黄宾虹之后又一位推进中国画发展的杰出艺术大师。潘天寿先生主张中国画要达到诗、书、画、印的完美结合,即“四全”。他的绘画作品体现了这一中国传统绘画独有的美学原则。潘天寿的绘画作品以大笔粗线为主,属于“大写意”。他的作品用笔果断而强焊、精练而有分寸,雄健刚直、老辣生涩。

  他汲取古人的笔墨精华,又溶人自身强烈个性, 在气势和力量方面创造性地发展了笔墨传统。《小龙湫下一角》是潘天寿山水画与花鸟画相结合的经典。小龙湫是雁荡山著名风景点之一,环境幽雅,有如仙境。这里静中有动,龙湫飞瀑声、淙淙流水声, 和各种不知名的小虫的叫声,间或有风入松林之声。

  潘天寿画小龙漱时,只画了小 龙漱下的一个角落,而以一角来表现全景,创造出一个极为清新别致、幽深静穆的画面,表现出“空山无人,流水花放”的诗一般的意境。画家在构图与写意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表现能力。《初升图》是画家的一幅大写意力作,画中场面较大,描绘有松、石、梅、月。

  画面上挺立的梅花与横亘的苍 松共耐岁寒,一种清高刚正之气,溢于纸上。画面上方,一轮明月,用淡墨烘染, 月色清幽,夜凉如水。如诗般的意境,让人心动神驰。潘天寿的题款多用汉隶和行书。有时用长篇款、多处款,或正楷,或大草,或汉隶,或古篆,随便成致,或使画面陡增气机,或使布局紧凑,或补充空虚,使画面平衡 等。

  《育雏图》一画,母鸡和三只小鸡只占下部五分之一的幅面,长跋从上直下,增 长了全幅的气机。《记写少年故乡山村所见》则是把题跋写在巨石上靠石的轮廓处,充实了石的虚处,但不致太实,增加了画面的稳定感。《雨后千山铁铸成》也是画家精心构图之作。画面上部,墨色凝重,自有千钧之势。

  下边近景只寥寥几笔点出杂树,勾出一叶扁舟,中间留下大片空白,似有上重下轻,分疆两段的缺点。画家却出人意料地从画中部拦腰插入用坚挺的古篆写成的诗句和洒落的行书跋语,巧妙地把画面上下景物连接起来,可以说是非常有想象力的。画家诗、书、画、印“四全”在画上的融合,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无懈可击的地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瑰宝级人物。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