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6/10补充一些竞赛:
一 / 室内类
1. IIDA学生设计竞赛
2. 亚太区室内设计大奖
3. 新加坡室内设计大赛
二 / 景观类
1. IFLA学生风景园林设计大赛
2. ASLA美国风景园林师协会奖
3. 中日韩大学生风景园林设计竞赛
三 / 建筑类
1. UIA国际大学生建筑设计竞赛
2. 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3. CTBUH国际学生设计竞赛
4. RIBA主席奖章
5. 亚洲建筑协会学生设计竞赛
6. 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
7. 亚洲建筑新人赛
8. 凯拉·洛拉建筑设计竞赛
9. eVolo摩天楼设计竞赛
10. ULI Hines学生竞赛
11. “中央玻璃”国际建筑设计竞赛
12. GPD设计大奖
13. 国际威卢克斯大奖赛
四 / 综合类
1. 德国iF设计奖
2. 德国红点设计奖
3. 美国IDEA奖
4. 意大利A'设计奖
5. 台湾金点设计奖
6. LOOP设计奖
7. 意大利The Plan奖
8. 美国IDA国际设计大奖
9. 辛德勒全球大奖
10. 美国建筑大师奖
11. 缪斯设计奖
适合环艺的最新竞赛不定期更新补充:
2021/9/20
2021/9/10
首届无锡“太湖湾”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创意大赛以下为原回答:
这里给一些竞赛信息参考,环艺都可以参加的。每年主题不一样,你只要知道有这个竞赛就行了。另外还有人居学年奖,紫金奖等也是参加比较多的。
-01-
UIA霍普杯
2020年竞赛题目:城市之谜 & 迷之城市
————————————
题目背景:“一个世纪以前,全球上只有约1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据联合国预测,到2050年,这一数据将上升到75%。”除了抽象的宏观统计数字以外,全球城市惊人日渐趋同的现象也使促我们不得不开始思考并尝试去真正理解,在过速增长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必然的状况下,我们应当如何分析和理解城市、建筑与其居民之间的互动;而我们选择塑造城市、建筑以及公共空间的方式其实与诸多事实相关联并终将对其起到决定性作用。
题目解析:这里有四块方形用地,分别为200m×200m。我们将为每块用地设计能够为2000-8000位居民所共享的多功能建筑。多功能建筑的语言应是各不相同的。高层塔楼、高密度、低密度建筑结构。不过,在建筑物顶部、屋顶、庭院、或是任何其他合适的地方,应当有约30%的绿地;抑或,可将一块用地加高,这样可以换取50%-60%的绿地;再或者,一块用地为低密度,而另一块用地为高密度,这应当是一座城中之城。四块方形用地的中心区域设有地铁站。每处用地的功能皆不尽相同。这也意味着一块用地可能会有更多的居住功能,而另一块用地其他功能……比如,多功能建筑、商业、购物等。换言之,一块用地设有购物功能,一块用地居住功能。不过,所有用地均可综合使用。整体设计的主题为媒体文化中心。期待该课题可以作为一个试验性单元,为未来的城市类型学做出一定的贡献。
————————————
设计要求:
设计竞赛参赛者们应为中国天津杨柳青约8000-32000位居民提供并展示他们的设计解决方案。上述居民们将共享由4块200m×200m地块组成的城市核心空间区域。该地区的职能应侧重于媒体和文化。该方案首先应当基于2020 UIA-HYP竞赛的指定城市(中国天津杨柳青)而设计;然而,它还应同时具有原创性、未来性的创新策略,应当能够为未来的城市类型学做出贡献,从而激发进一步的设计思想。
成员规则:
本竞赛采取国内外高校学生自由报名、公开竞赛的方式。经教育部认证的建筑及相关专业学生【含全日制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全日制及含2018年之后的非全日制研究生)、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及2020年毕业的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每组成员不超过4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8月30日24:00(北京时间)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9月20日24:00(北京时间)
作品评审时间:2020年10月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hypcup.uedmagazine.net/
-02-谷雨杯
2020年竞赛题目:未来:我的大学——
————————————
关键词:数字技术、可持续、____(根据自己的设计置入)
题目背景: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数字技术包括BIM技术、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AR/VR、5G技术、3D打印、数字建造、智慧建筑等等,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技术一方面改变了我们的生存状态,甚至生活世界的图景;另一方面也以其工具理性而潜在地影响了我们的思维方式。而“人”作为主体,并不是工具,而是目的本身。在与技术博弈的过程中,人之为人的价值需要得到彰显,以抵制技术所导致的人的异化。正是在这个人机边界日渐模糊的当下,我们呼唤基于批判性思维和生态伦理的,整合了数字技术的未来大学校园建筑设计,塑造以师生为主体,社会群体可介入的教育、学习、生活场所。
题目解析:本次竞赛以“未来:我的大学— ”为题,旨在考察同学们以校园的现实参与者和未来建设者的身份,如何批判性思考大学和教育的本质,技术与人的关系;又如何以技术手段去解决现实社会与生态问题,并面向未来开放。该主题立足于当代中国大学校园生活的现实并指向未来。对于“我的大学”之未来畅想,实质上是回应当今校园中的问题,集结技术和思想的力量,去创造一个更加多元、智慧、可持续的大学校园环境。
—————————————
设计要求:
本次设计可以是新校园建设或老校园建筑改建的一部分,需要容纳教学、生活、生态空间三个部分。可选择的类型:
(1)校园新建筑设计:在已有校园空间自选场地,做一个4000—6000平方米的建筑设计,内容和功能自定;
(2)校园老建筑改建设计:在某个已建成的老校院内选择一个3000—50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进行改造设计,内容和功能自定。
成员规则:本次竞赛活动面向全国全日制在校大学生(含研究生)、职业院校学生,以个人或小组形式参赛,每组成员不超过4人,指导教师不超过2名;每个小组应指定1名学生为组长负责本小组在腿腿教学网的报名工作及后期的作品提交。——————————————注册报名时间:2020年3月1日 - 5月31日
初赛作品提交时间:2020年6月1日 - 7月31日
作品评审时间:2020年8月1日 - 8月15日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guyubei.tuituisoft.com/
-03-天作杯
看到几百个收藏的,却没有点赞的,很悲伤 ,如果觉得不错就点个赞吧,这样学长才有动力分享更多。
2020年竞赛题目:自然地景的建筑
————————————
题目背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建筑与城市扩张的数量与速度,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当我们逐步将阡陌交通的农业地景与小桥流水人家的文化地景,改变为千篇一律“三通四平”的规划用地条件,无论我们增加多少绿建筑和日照间距的规范指标,我们距离自然生态的建筑理想,其实是越来越远了。继承了自然哲学与文人山水的文化,面对21世纪的全球生态与环境危机,作为发展先锋的中国新建筑,除了规模、技术与形象,能对世界建筑环境的永续发展提出什么样的论述?
题目解析:地景的建筑让地景与建筑成为整体,强调以地质地形、风水水文、植物与有机生命共同形成的生态关系。超越以观赏为主体的园林景观建筑,地景的建筑让建筑成为能反映自然与生态、生产与人居的人文地景。地景的建筑同时也是建筑地景与景观建筑,建筑不但对地形等高线的高程变换保持敏锐,理解地表和地下的水流变换,掌握阳光阴影的移动与四季风向的变化,同时也对大树与林木、虫鸟与花草,保持视觉、听觉与嗅觉的灵敏。
地景的建筑不只是重视地景形成的视觉整体,同时强调经由通风和采光、水和能源的循环,与自然生态形成的功能整合。地景的建筑同时思考与自然结合的构造与材料,探索建构的可持续合理性与诗意美学。地景的建筑经常是低层的,却也采用多层或高层作为一种策略,节约土地保育更多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是现象学与感知的,是记忆和场所感的自然地景;地景的建筑反映真与善的自然美感,让简单朴质的文化成为自然生态的一部分;地景的建筑同时也强调开放公正的社会性美学,让参与的公共性成为保育自然的基础。
————————————
设计要求:
在一个大约10000平方米范围,你能理解地景变迁与地文轨迹的城乡环境里,无论它是自然环绕的场所或是城市中局部保留的自然地景,避开不宜建筑的生态敏感区,选择一块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探索场所中有意义的自然元素与文化地景:山坡谷地、大树田野、溪流湖泊、虫鸟鱼蛙、农舍石墙……在这块1000平方米的建筑场地内,设计一栋或一组面积不少于100平方米,不超过1000平方米,不低于两层楼高的建筑,或居住,或工作,或学习,或体验,思考如何让建筑与自然生态与地景环境共生。在设计里表达建筑空间与场地与地形、树木、水土、气候等自然元素的互动,想象朝夕与四时节气的变换,水文与风向如何在贯穿建筑,阳光与遮阴如何在建筑里游移,建筑如何遮风避雨而同时吸纳吐气。
成员规则:
在读的(含2020年毕业生)全日制大学本科、硕士或博士生,不限国家和地区。 每组参赛作品的作者不得超过三名,指导教师不得超过两名。参赛作者必须为在校的大学本科生、硕士或博士生,如发现不符者,将取消其参赛资格。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北京时间2020年9月8日17:00前(以邮件发送时间为准,主办方会在截止日期之后统一发送确认邮件)。
作品评审时间:2020年9月 - 10月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www.archcollege.com/archcollege/2020/02/46888.html
-其他竞赛-
2020年品域中国交互公共艺术装置系列设计竞赛——品域·凌云里
————————————————————
参赛要求:
1.鼓励数字媒体信息类学科(如数字媒体技术、视觉传达、设计及编程、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互动媒体技术、流媒体技术等)及设计类学科(建筑设计、艺术设计、景观设计等)从业者参与,爱好者及工作者均可报名参加;2.鼓励组队参赛,鼓励跨学科人员配置。跨学科组合类似工作组配置有利于完成从前期概念设计;到中期概念的程序设计及测验、建造的模拟;再到最终成果落地的实际建造管理和程序的搭建和实现。当组队参赛人数≤4人,每组最多可提交两份作品。—————————————————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4月28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5月14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04-Q-City国际青年设计师竞赛
————————————————————
参赛要求:竞赛面向国内外规划、建筑、景观、艺术、智能设计等方向的青年设计师、艺术家以及在校师生公开招募,同时鼓励跨专业、跨学科从业者与新技术、新能源研究机构代表参加。参赛者自由报名、公开竞赛,可以个人或团队形式参赛。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6月1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6月15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www.sjys666.com/index/match?id=1648
-05-台达杯
————————————————————
参赛要求:欢迎建筑设计院、高等院校、研究机构、绿色建筑部品研发生产企业等单位,组织专业人员组成竞赛小组参加竞赛。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6月30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9月15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223.4.93.37:8080/info.aspx?colid=91&subid=107&id=1080
-06-冷却阿布扎比(Cool Abu Dhabi)创意设计竞赛
————————————————————
参赛要求:比赛是国际性的,向所有人(学生、专业人员和其他人)开放。然而,DMT的附属人员、陪审员、保荐人或上述人员的同伴或家庭成员不具有参加比赛的资格。可个人竞赛也可组队参赛。对一个群体中的人数没有任何限制。此外,我们非常鼓励由艺术家、建筑师、科学家、工程师或其他人组成的跨学科团队来提出精心构思的整体解决方案。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5月12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5月12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07-Fentress”未来机场“全球挑战赛
————————————————————
参赛要求:FGC开放给目前在校攻读建筑或工程学位的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最近(在过去四年内)拿到建筑或工程学位的毕业生。该学生必须提供相关证明:学生ID和当前课程时间表的扫描副本。应届毕业生必须提供毕业证书的扫描件。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7月31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10月2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s://www.fentressglobalchallenge.com
-08-WARMING —— 应对全球变暖建筑竞赛
————————————————————
参赛要求:竞赛对所有学科的设计师都是开放的。建筑师、规划师和所有希望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的人都鼓励参与。团队可以由一到四名成员组成,他们可以来自相似的或不同学科。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8月2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8月3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s://www.thewarmingcompetition.com/ (需翻墙)
-09-The Rifat Chadirji Prize 尼罗河上人行桥设计竞赛
————————————————————
参赛要求:建筑师、学生、工程师和设计师均可参加。可以选择个人或者团队形式参加(最多可有6名小组成员)。竞赛鼓励多学科小组的参与。在任何情况下,评审团成员、组织者或其家庭成员均不得参加本次比赛。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8月30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9月1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
http://www.rifatchadirji.com/2020.html (需翻墙)
-10-IFLA国际学生景观设计竞赛
————————————————————
参赛要求:
1:该竞赛开放给所有的景观建筑学和相关学科的学生。
2:可以以个人或者团队的形式参赛,每个学生或组只允许一次参赛。对于组提交,只有一个提交人需要注册,以避免重复。
3:每个参加小组的成员人数不得超过五人。只有学生才有资格成为项目团队的成员(导师、项目主任、校友等)。
4:提倡广泛的可跨学科组队,但必须以景观专业为主,每组至少要有一名景观专业学生。
5:评审团成员的专业合作者及其亲属不得参加比赛。
—————————————————
注册报名截止时间:2020年4月30日
作品提交截止时间:2020年6月1日
——————————————
更多详情信息请访问相关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