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音乐之声的作者是谁?注意不是电影,不是电影,是音乐剧!?
1959年百老汇首演版
导演:
编剧:
Howard Lindsay / Russell Crouse
作曲:
编舞:
主演:
Mary Martin / Theodore Bikel / Patricia Neway / Kurt Kaszner / Marion Marlowe
语言:
英语
演出日期:
1959-11-06
演出剧院:
二、音乐之声电影简介?
《音乐之声》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朱莉·安德鲁斯、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理查德·海顿主演的音乐片,该片于1965年3月29日在英国上映。
该片讲述了修女玛丽亚到特拉普上校家当家庭教师,并和上校的7个孩子很快打成一片,上校也渐渐在玛利亚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并与玛利亚之间产生了感情的故事。该片获得了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五个奖项。
《音乐之声》主要角色:
1,玛利亚
萨尔茨堡修道院里的志愿修女,她活泼好动和热爱自然的性格却总是让她在修道院里惹麻烦。于是她被派到冯・特拉普上校家做家庭教师。她很快和上校的七个孩子打成一片,而上校也渐渐在她的引导下改变了对孩子们的态度。
2,冯·特拉普
海军上校,有七个孩子。长期的海军生活和亡妻的悲伤使他对待孩子像管教士兵一样严格。他请来玛利亚作为孩子的家庭教师,刚开始他对玛丽亚的做法十分不满,可是当他听到孩子们为男爵夫人唱歌的时候十分感动,并被玛丽亚可以感染他人的热情所吸引。
三、如何评价电影《音乐之声》?
如果有一部电影可以从小看到大,那么非1965年上映的一代歌舞片经典《音乐之声》莫属。
音乐的力量是伟大的。每每观看电影《音乐之声》,听到片中一段段耳熟能详的经典名曲,再轻轻地闭上眼,仿佛又见到了瑰丽的群山、俏皮的身影和悦耳的歌声构成的一幅经久不衰的风景画,仿佛身心都回归到了蓝天白云、绿草萋萋的阿尔卑斯山脉。
当生活变得枯燥无味、循规蹈矩时,爱与音乐的感染力就是一剂灵丹妙药。电影《音乐之声》,就是这样一个温馨而美妙的故事。
当天真活泼、热爱自然、无拘无束的见习修女玛利亚(朱莉·安德鲁斯饰),遭遇丧妻之痛下忧郁、严肃、严于律己、不苟言笑的退役军官冯·特拉普上校(克里斯托弗·普卢默),两种针锋相对的性格和气质,成为本片的剧情关键点。
影片开头的那首《音乐之声》(《The Sound Of Music》)充分表现了玛利亚性格开朗、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也是本片的主题曲和点题之作。伴随着一片大自然的优美景色,穿梭于山野林间的玛利亚由感而发,演唱了这首充满灵性的歌曲。
在一片白雪皑皑的山峦掩映下,峰谷的风声、悠扬的鸟鸣引出了《音乐之声》的前奏,观众们随着主角玛利亚穿行于萨尔斯堡的山林之间,路过俊美的山峰、悠长的山路、清澈的湖泊、茂密的树林,直到草木茂盛、生机盎然的山顶。
此时的玛利亚,仿佛是穿行于山间的欢乐精灵,将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她用悠扬而富有质感的歌声,赞颂着大自然的美妙、万物生灵的蓬勃,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美妙音乐的热爱、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这首歌曲第二次出现,是玛利亚与上校的七个孩子,为迎接男爵夫人的到来,而进行的音乐表演。
在完美的童声合唱映衬下,这首《音乐之声》变得更加灵动多变、富于生活气息。玛利亚和孩子们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演出任务,更重要的是,打动了上校那颗封闭已久的心,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和整个家庭,重新认识了玛利亚。
这首充满爱意的童声合唱歌曲,促使上校对孩子们的态度从此前的冰冷机械到和后来的和蔼可亲,并为其最终爱上玛利亚做足了铺垫,是全片的剧情转折点之一。
曲调欢快、朗朗上口的歌曲《哆来咪》(《Do-Re-Mi》),不仅是玛利亚教会孩子们的第一首歌,还是玛利亚与孩子们的关系进一步加深的见证。
热爱音乐的玛利亚机智的将七个抽象化的音符与七个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串联起来,再配以简单、明快的旋律,不仅让孩子们很快学会了这首歌曲,还因其特殊的对应关系(七个音符对应七个孩子),给这首歌曲赋予了表达亲情的独特意义。
在歌曲的影像表现中,玛利亚与孩子们边走边唱,在草地上、马车里、大门口、喷泉边留下动感、欢快的音符,表现出轻松愉悦的生活气息,以及生活中处处能发现美、见证美的启示。
在上校的家庭晚会上,玛利亚带领孩子们进行了精彩的提线木偶剧演出,风趣俏皮的歌曲《孤独的牧羊人》(《The Lonely Goatherd》),不仅是配合本场演出的关键曲目,还是本片剧情发展的另一个转折点。
歌曲中,玛利亚用真声与假声的交替演唱出的“嘞哦嘞”,是流行于瑞士、奥地利山区牧羊人的一种特殊的山歌唱法——“约德尔”(Yodel)。这种带有即兴感的歌唱方式,表达了玛利亚和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欢乐、喜悦之情。
木偶剧中,牧羊人与山羊的和谐共处,向观众暗示玛利亚此时与孩子们的关系已经到了其乐融融、水乳交融的程度。这首歌曲不仅树立起了孩子们热爱音乐、热爱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歌曲尾声时,玛利亚与上校深情对视并相视一笑,也成为男女主人公坠入爱河的体现。
《晚安,再见!》(《So Long,Farewell》)在影片中一共出现过两次。在上校家举办的舞会接近尾声时,准备退席的孩子们,在楼梯口向全体嘉宾演唱了这首歌曲。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与欢快柔美的曲调,意在体现孩子们与嘉宾依依惜别的温馨之情。
然而随着邻国纳粹德国的蠢蠢欲动,上校一家人不得不决定远走他乡。在离开奥地利的前一晚,这首歌曲再次响起,柔软细腻的曲调背后,满是对离开祖国的不舍与眷恋,表达出一家人坚不可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雪绒花,雪绒花,清晨迎接我开房,小儿白,洁而亮,向我快乐地摇晃”,每当响起《雪绒花》(《Edelweiss》)的曲调,就会让人们不自觉的回想起电影《音乐之声》中,感人肺腑的爱情与亲情。
在片中,这首歌曲第一次出现,是上校拿起久未使用的吉他,即兴为孩子们弹唱的。这首奥地利民歌,曲子不长,却意味深远,将雪绒花比喻为坚忍不拔品格,契合了上校对高尚情操的内心追求,以及对祖国奥地利深沉的眷恋。
《雪绒花》第二次“绽放”,是片中上校和孩子们被德国人“请到”音乐会现场,为纳粹德国的军官们现场演唱这首歌。此时,上校决意离开被纳粹德国占领的祖国奥地利,奔赴自由的广阔天地。
在紧张的氛围之下,上校弹着吉他,唱起这首歌曲时,几乎哽咽得唱不下去,他内心对离开祖国的伤感惆怅和依依不舍溢于言表,见此情景,玛利亚和孩子们走上舞台,与上校一起深情合唱了这首歌曲。
一首诀别之曲,上校那悠长的气息、情深意切的表情,配合上舒缓的旋律,表现出淡淡的忧伤与惆怅之感,台下的奥地利观众被感动了,跟着歌曲黯然神伤起来。
影片结尾,上校和玛利亚带着孩子们成功逃出了奥地利,翻过山峦,走向新天地,主题曲《音乐之声》再次出现,这预示着“胜利大逃亡”之后,大家再次拥抱纯净清新的大自然,追求自由的向往,终于成为了现实。
电影《音乐之声》改编自百老汇的同名音乐剧,改编自玛利亚·冯·特拉普的著作《冯特拉普家歌者的故事》(《The Story of the Trapp Family Singers byMaria von Trapp》),由作曲家理查德·罗杰斯创作的优美音乐,与百老汇制作人奥斯卡·汉默斯坦二世撰写的动人歌词,给予了它不朽的艺术生命力。茱莉·安德鲁斯黄莺般空灵的嗓音,在《音乐之声》中留下了高亢亮丽的最强音。
1966年,《音乐之声》获得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剪辑、最佳音效、最佳音乐/歌曲等多项殊荣。
《音乐之声》以电影特有的视觉魅力和戏剧作品的艺术张力,配合情景交融、令人陶醉的歌曲,将“以乐抒情、以情感人”发挥到极致,充满阳光与温馨的浪漫画面,把自然美景、抽象音符、融洽亲情和美满爱情,升格到“真善美”的理想境界。
四、电影音乐之声插曲?
1、Overture / Preludium
在电影开始部分,作者运用了一段管弦乐来配合描绘阿尔卑斯山的画面,秀丽辽阔的阿尔卑斯山的自然风光与恢宏壮丽的交响乐效果融为一体,生动地向观众展示中人物活动的背景——和平而美丽的奥地利。
2、The Sound of Music
当女主人公玛利亚出场后,随即演唱了一段无限深情的“音乐之声”,歌曲中对音乐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真实而生动的刻画了玛利亚的内心世界。
这首歌曲出现在片头,由玛利亚在山顶独唱,抒发了自己对故乡、对大自然、对音乐的无比热爱之情。乐曲气息宽广,饱含深情,生动刻画了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3、Maria
而修道院里,其它修女正在议论令他们哭笑不得“玛利亚”。她们的对话采取了类似宣叙调的演唱方式,使整个场景看上去轻松、活泼而生动。
既描绘了剧情也调动了观众对这部电影的兴趣。然而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作用并不仅限于此,在以后的剧情发展过程中,音乐甚至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4、Do-Re-Mi
玛利亚教孩子们初学音乐时的歌曲《哆唻咪》。这首歌曲是由“1 2 3 4 5 6 7 ”最简单自然音阶的骨干音构成,与词的结合几乎是一字一音。乐曲非常简单,也很容易上口,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几乎都能够现场跟着哼唱。
它与电影中流动的画面相结合,为人们展开了一幅幸福美好的生活图卷。关于这首歌曲,就影片的内容看,因为玛利亚要教的是从没有学过音乐的孩子们,所以音乐必须简单易懂;然而就整部电影音乐的风格来看,这首歌曲则显示出这部电影音乐通俗性的特点。
5、The Lonely Goatherd
伴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家庭教师玛丽亚的指导下,孩子们表演了提线木偶戏《孤独的牧羊人》。乐曲欢快活泼热情幽默。
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提线木偶戏的配乐,然而结合剧情内容,我们会发现这首歌曲以它热烈欢快的气氛衬托出上校一家精彩愉快而又祥和温馨的家庭生活,也反衬出玛利亚带给这个家庭的精彩生活,为两人的最后结合埋下伏笔。
五、音乐之声电影大结局?
玛利亚与上校还在度蜜月的期间,德国就发动战争侵略了奥地利,上校赶回家后对德国的安排不满意就带着一家老小出逃,可是在途中被密探发现 差点被抓,上校在麦斯和修女的帮助下带着孩子参加音乐节借机逃跑,最后得偿所愿。
六、音乐之声电影历史结局?
男女主角来到美国后,家庭合唱团一炮而红,全国巡演,出唱片,还在猫王的专辑中客串献声。
男主角在女主角42岁的时候去世,至死保留奥地利国籍。两年后,女主角的自传出版,被改编成两部德国电影,并且被著名编剧林赛与克罗斯改编成剧本,百老汇黄金搭档罗杰斯与汉默斯坦创作词曲——这便是电影《音乐之声》。
七、音乐之声电影下载
音乐之声电影下载
大家好!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音乐之声》这部经典音乐剧改编的电影,该电影是由罗伯特·怀斯执导,并于1965年上映。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电影,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音乐之声》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二战期间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热爱音乐的年轻女子玛利亚。她被派往一个富有的家庭,成为家庭教师,负责照顾主人家七个孩子的教育。通过音乐,玛利亚不仅改变了孩子们的生活,也影响了整个家庭。这部电影不仅仅讲述了爱情和音乐,更深入探讨了战争、家庭和信仰的主题。
《音乐之声》采用了许多经典的音乐剧元素,从旋律动人的歌曲到精心设计的舞蹈场景,都让观众陶醉其中。每一段音乐和舞蹈都是情节的延续和发展,让观众沉浸在故事中。这些精彩的表演让《音乐之声》成为了一部经久不衰的经典。
电影播出历史
《音乐之声》于1965年在美国首映,并在全球范围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影片获得了五项奥斯卡金像奖,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等重要奖项。该片的成功使得音乐剧电影受到了更多的关注,影响了世界电影的发展。
多年来,《音乐之声》一直是家庭观影的首选之一。不仅在电影院放映,许多电视台也会定期播出这部经典电影,让更多观众欣赏到这部无以伦比的作品。而现在,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下载观看这部受人喜爱的电影,尽情享受音乐和剧情的魅力。
音乐之声电影下载平台推荐
那么,现在就让我向大家推荐几个优质的电影下载平台,方便您观看这部经典之作。
- 平台一:XXX电影下载平台。该平台提供了大量的高清电影资源,包括《音乐之声》。您只需注册一个账号,便可以轻松下载您喜欢的电影,而且下载速度快,支持多种下载格式,能够满足不同需求。
- 平台二:YYY电影下载平台。作为知名的电影资源平台,YYY平台提供了丰富的电影资源,覆盖了各个年代的经典电影。您可以通过关键字搜索《音乐之声》,找到适合自己的下载链接。
- 平台三:ZZZ电影下载平台。这是一个主打高清电影下载的平台,它不仅提供了《音乐之声》的下载链接,还有许多其他热门电影等您来下载。界面友好,操作简单,是个不错的选择。
无论您选择哪个平台进行电影下载,都建议您在下载前检查平台的信誉和评价,确保您的个人信息和设备的安全。
观影感受与总结
看完《音乐之声》这部电影之后,相信您一定会被它深深地打动。影片精彩的演出、优美的音乐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将带领您进入一个充满温情与感动的世界。
故事中的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感人故事,而音乐则是这个故事的灵魂。每一首歌曲都充满力量,通过音乐,人们找到了希望和勇气。这种力量不仅感染了电影中的角色,也会触动观众内心的柔软处。
电影中所表达的战争、家庭和信仰的主题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在战乱年代,音乐成为了人们心灵的寄托,家庭成为了人们的温暖避风港,而信仰则是人们坚持不懈的力量源泉。
总的来说,《音乐之声》是一部值得观看的电影。它让我们从音乐中感受到爱的力量,让我们重新思考战争和和平的意义,让我们明白家庭和信仰的重要性。希望每个观众都能在观影后得到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如果您还没有观看过这部经典之作,《音乐之声》的电影下载现在变得非常简单,上述提到的电影下载平台为您提供了多种选择。赶快下载观看吧!相信您一定会爱上这部充满音乐与爱的经典电影。
谢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电影下载的问题或者其他相关的观影经验分享,请随时在下方留言,我将竭诚为您解答。祝您观影愉快!
八、关于电影音乐之声?
我猜测是汽车零件,这样德国军官的车就会出故障,追不上了
九、如何看待音乐之声这部音乐电影?
之前并没有看过《音乐之声》,但是看到很多人都在回忆这部高口碑的作品,所以就在看了新闻之后就开始看《音乐之声》了。虽然是1965年拍的,距离现在是挺有年代感的,但是好电影的魅力就在于此:越老越香!
纪念这位老影星的最好方式,当然是重看他的作品!
感谢男主的扮演者克里斯托弗·普卢默给我们带来过一部这么好看的音乐剧电影!
《音乐之声》是大厂之一的二十世纪福克斯出品制作的,英文名字是《The sound of muscic》,它最后拿回来的票房是2.8亿美刀,相比于820万美刀的制作成本,可以说是妥妥的大赚。
它在豆瓣上的评分是9.1,在B站上的评分已经高达9.9分。口碑和票房全都有,这部彩色老电影挺神奇的。如果只是单纯的来讲一个爱情故事,那么《音乐之声》或许还不会有这么经久不衰的力量,在爱情中加入爱国元素,整个基调立马提升到高音阶的水准,这也是后半段为什么比前半段看得更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原因。影片的背景设定在30年代的奥地利,是一个德国纳粹组织疯狂侵略周边欧洲国家的二战特殊时期。男主是奥地利的一位海军上校,英俊而富有魅力。上校拥有一座豪宅,两位管家和7个孩子。丧妻之痛带来的打击让他用严肃、教条式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孩子。
他不让孩子们玩耍吵闹,不与孩子们亲近,一吹口哨7个孩子就得立马集合,孩子们吃饭不能说话、到点必须去睡觉,7个孩子就像他手下的士兵。小孩们表面服从但是心里有怨言。他们把自己的调皮捣蛋都用恶作剧的方式发泄到一个个被气走的家庭教师身上。女主玛利亚是修道院的一名见习修女,天性喜欢唱歌,聪明、活泼、冒失、爱自由,有些不受修道院的管教,所以称为修道院里的那个让人头疼的麻烦精。
她和男主的结缘源自于修道院派遣她去给上校家的七个孩子当家庭教师。果不其然,去上校家报道的第一天,孩子们直接就给她来了个口袋里装青蛙、座椅上被带尖的水果扎屁股的下马威。
不过她没有被吓得退缩,她勇敢的拒绝接受上校的吹哨子找人法,温柔而真诚的向7个孩子付出自己的爱心。在上校不在家的时候,玛利亚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衣服,带他们去外面疯玩,教他们唱歌,带他们爬树,与上校所期待的样子完全相反。
上校外出带回来了一位优雅而富有的伯爵夫人,上校打算让伯爵夫人成为孩子们的新妈妈,准备与伯爵夫人结婚。
但是,在伯爵夫人举办的宴会上,上校和玛利亚共舞的时候相互来电了。伯爵夫人把一切都看在眼里,不知不觉间和玛利亚变成了情敌,甚至还委婉的劝走了玛利亚。
(太美了,吧)
心生爱情的玛利亚在修道院嬷嬷的开导下,再次回到上校家里。伯爵夫人主动退出,成全了上校和玛利亚的爱情,两人如约结婚,七个孩子都很高兴。
(伯爵夫人修养好,也很美)
上校对孩子们不再总是板着脸,他被自己藏起来的歌唱天赋都被玛利亚带了出来。
前半段,灰姑娘式的爱情故事完美结局。
后半段,大反转的情况来了。德国打来的电报要求上校到德国的海军任职,命令是强制性的。如果去了,就是叛国;如果不去,一家大小都有生命危险。这是个非常艰难的选择,上下带领全家的第一次逃跑计划失败。接着采用了第二次迂回式的逃跑计划,先和一家人一起参加歌唱比赛,趁着颁奖的途中顺利逃走。
所有的紧张氛围都在最后4分钟的时间里达到了极致,藏身于修道院的上校一家凭着机智和勇气躲过了德国纳粹的追捕,奔向了大山,结局同样圆满。
整部剧的高潮在最后的4分钟,这部影片是爱情和爱国情怀的综合体,将近180分钟的片长,前半部分占据了超过70%的时间,看起来像是不关痛痒只顾谈情说爱,但其实是在大篇幅的为后半段剧情的迅猛大反转做铺垫,不过这铺垫,确实有点太长了。。
《音乐之声》是一部很叫好的音乐剧,它也是一部剧情片,结构、脉络很清晰,这部电影能带你去做一下灰姑娘的梦。影片中出现很多的唱歌片段,看了就想说:真是会唱歌的一大家子。所以,喜欢音乐的同学,看这部电影是再合适不过了。
爱国,这个话题在哪个国家和哪个时代都不会过时,它讲爱国,但是镜头给的基调并不那么沉重,轻快感占多数。喜欢怀旧情调的同学,看《音乐之声》能感受到慢时光的美好。爱情、音乐、爱国,三元素聚齐了,《音乐之声》可以多循环几遍来怀旧的。
更多往期好片推荐,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公众号:彼岸花漠
十、电影音乐之声片段赏析?
电影中印象很深的一段场景是上校带着他的未婚妻——来自维也纳的男爵夫人回来时,忽然发现在自己不在家的这段时间,玛利亚竟然没有按照自己的嘱咐管教孩子,而是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四处玩耍,甚至还用旧窗帘给孩子们做了游戏服。上校怒不可遏,在如何管教孩子的问题上与玛利亚发生了激烈的争执,最后当场解雇了玛利亚。就在这时,房间里传来了孩子们的歌声——孩子们正用玛利亚教他们的歌在欢迎男爵夫人的到来。
自从上校的妻子,也就是孩子们的母亲去世后,家里就再也没有歌声了。当上校听到这曾经熟悉的歌声再次响起时,那刚刚还对玛利亚怒目而视的眼光,一下子转为听到歌声时的疑惑,再转为知道这竟是孩子们的歌声时的惊讶,再到当他快步走到客厅时亲眼看到孩子们唱歌时的温柔和慈祥。
这一系列的变化,让观众看到这个男人作为一个父亲,隐藏在心底的对孩子们深深的爱。还有当他情不自禁与孩子们一起歌唱的时候,有一瞬间的目光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也让观众间接感受到他对逝去妻子的爱和妻子去世时他深埋在心底的巨大痛苦。而之后他向玛利亚道歉,并习惯性的以命令的语气让玛利亚留下,再而转到以谦和的语气请求玛利亚留下时,那恳切而充满感激的目光,也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这个男人那坦诚而真挚的心灵。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