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好女十八嫁的意思
「好女十八嫁」这句俗谚,我认为起码可以有两种意思。
一是:好的女性,应该在十八岁的时候出嫁,因为这个年龄最为适合。
我国文化源自农业社会,农村比较流行早婚。汉初,承接秦末大乱,人口骤降,农村生产凋弊,於是实行黄老无为而治政策,与民休息。汉文帝时,为增殖人口,曾下令民间女子十五不嫁者,分五等罚钱。(从生理角度而言,女性在十二三岁时开始有月汛,已可生殖;现代某些医学理论认为过早生孩子对母亲身体不好)故此,女性在十八岁时结婚,应是最适合。一者发育成熟,二者心智亦成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第一个聘用的菲佣曾跟我说,在菲律宾的女孩子,年过十八还未出嫁,很难找到夫家(当地人较早熟)。
二是:好女子不妨多次结婚、离婚,离合越多,越懂人情世故。
这个听起来是歪理,离婚越多,不是说明这个女子不懂得夫妻相处之道,或是个性有问题吗?
我认为应该从普遍性的层面来说。俗谚说:「相见欢,同住难」,不单男女如此,朋友亦如此。人与人相处,尤其是热恋中的男女,见面时开心,只看见对方的优点,甚至是缺点也只当作是小瑕疵,轻易包容。但同室而居,时间稍久,便容易看清楚对方的缺点,越有要求,矛盾由是而生。
古代并没有试婚,或是同居这码事;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结婚。就算是两情相悦,婚后也会出现两人相处的问题;在男权社会,就算有委屈,女性也只能哑忍。
所谓「七年之痒」,看来是夫妻俩在结婚前后,热情未退,较能容忍对方的缺点;时间久了,热情减退,容忍度亦降低,生活平淡了,容易出轨。(其实不单夫妻如是,爱情长跑的恋人亦如是)
故此,要维持夫妻长久恩爱相处,双方都要学习如何互相容忍,更要懂得把热情降为「恒温」,不能因为是老夫老妻了,便凡事 take it for granted(这个英文phrase更传神)。比如多点嘴部活动,早上上班前来个goodbye kiss(我现在每天仍有做),下班回家,或是小孩子看不见时hug一下;双方多送些小礼物(我送的多是大礼物,好几颗五位数字的钻戒,共超过六位数字,肉痛中….);太太为你做了一些事,就算是冲一杯茶这麼简单,也应该说声thank you,诸如此类……
当然,维持良好关系是相对性的,互动的。不知何解,女性在结婚后,尤其是带孩子的多年后,更容易事事take it for granted,往昔的温柔丢到爪哇国去,可能这是丈夫「越轨」的主因。
说回主题,「经一事,长一智」,女性在前一段婚姻若未能懂得夫妻相处之道,导致破裂;累积经验,在下一段婚姻应该更有进步,不单更懂得两人如何相处,甚至是懂得接纳双方的家族,故此,古代说「好女十八嫁」,大概就是如此。
台湾的小马哥很受女性欢迎。一次在记招裏,记者问他夫妻相处之道。他说:「家里面的事情,小事由太太做决定,大事则由我做决定。」记者追问:「怎样决定甚麼是大事情,甚麼是小事情?」小马哥幽默地回答:「这个由太太做决定。」这样,便博得广大久受父权、夫权压迫的台湾女性支持。我认为这样反而是矫枉过正。
二、男女相差十五岁,适宜结婚吗?
正确的教育好孩子
1、为孩子营造个好的成长学习环境。
成长环境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很重要,这也对孩子的性格等方面影响很大。父母要为孩子创造个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2、信任孩子,经常与他们沟通交流。
父母应该与孩子做知心好朋友,对孩子有信心,即使他们做错事,也要体谅理解,教他们认识到自己错在哪儿了,并引导他们改正。
3、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能力。
家长不能一味溺爱孩子,你不能一辈子永远跟在他身后,所以要适当的放手,让他们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过分依赖父母,这对孩子以后成长,步入社会都很有益。
三、生命需要注释么?理由
生命不需要注释!
曾经觉得,注释是那般重要。记得有一次,一位年轻的朋友在编辑一位美国著名汉学家有关中国文化的专著时,将书后十几万字的注释全部删去,令我那么的心疼。我对他说,作者在那些注释里面凝结的心血,并不比他行文中的少啊。没有了注释,这本书将不再完美。
红尘素居,碌碌诸事中,有的时候,我们是那么的需要一些注释,不论是注释自己,还是注释周围的人,注释整个世界。孩提时我们总是缠着妈妈问十万个为什么,就是在寻求着世界的注释。
诗人以“离人心上秋”来注释“愁”,以“黄鸡紫蟹堪携酒,红树青山好放船”来注释“乐”,以“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来注释“思”,以“一叫千回首,天高不为闻”来注释“痛”,而我们在一个春天芳香的夜晚开始伏案写下的日记,亦是对自己生命的注释啊。
我们已经习惯于给自己的生命一个注释。我们汲取知识,是因为我们需要聪慧的大脑;我们锻炼身体,是因为世界等着我们去创造;我们种花莳草,是因为它们的枝脉可以染绿我们的心灵;我们夜夜做梦,是因为我们瑰丽的幻想在夜晚也要接力奔跑……
可是啊,我亲爱的朋友,有的时候,我们是不需要注释的,不论是我们的思想,还是我们的行为。沉默中,心有灵犀的人自能心领神会,而心律不同者即便你费尽口舌他仍会恍然不知。
相传世尊一日在灵山会上,拈一枝金婆罗花示众。时众皆默然,不得其要领,只有迦叶尊者破颜而笑,于是佛祖便将其“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传给了迦叶。禅宗《无门关》第六则记载的这段“拈花一笑”的著名公案,是那么的令人心动。而且目不识丁的六祖慧能一听无尽藏比丘尼诵念《大涅盘经》便知其中妙义的故事,亦是那样传神。
禅宗讲求“不立文字”、“以心传心”,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不需彼此注释而“心有灵犀一点通”,该是一个多么动人的境界啊!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没必要诠释自己;管仲割席与友断交,亦毋须多言一句。最钦佩古时话本里那些特立独行、从不多言的英雄。大漠孤烟,夜黑风高,他们或杀身取义,或拔刀助友,绝不多说一句,从来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加上一段长长的注解。待血迹擦干,宝剑入鞘,是朋友,自会相视一笑。 好汉武松本可不上景阳岗的,可他偏向虎山行;刺配二千里外的孟州,一路上本有机会逃跑,可他宁肯将松下的木枷重新戴上,把封皮贴上,一步步自投孟州而来……不解者,百思不解;知其心者,自会竖起拇指,由衷地叫一声:“好!”
还有爱情,自古以来就令人“辗转反侧,寤寐思服”的爱情,更是不需要注解,也没有注解的。就像一首歌中唱的:“爱,不需要任何理由,就像你,注定跟我走。”我读书时曾结识一位从意大利米兰来中国留学的小姐,她在意大利学习了四年中国历史,又到中国研究古典文学,能写精美的绝句,曾令我惊叹不已。多年以后,我看电视,才知道她嫁给了大学的一位锅炉工。记者问她为什么嫁给一位中国的锅炉工,我就觉得这是一个愚蠢的问题。没有为什么,“不要问,不要说,一切尽在不言中”。屏幕上,她为专心读书的丈夫扇扇子的情景,令我万分感慨。想起征婚广告中那么多比工程设计还要精确的择偶要求,我真的怀疑这样是否可以寻到真正的爱情。
言传是必要的,可意会却是更高的境界。当我们温柔相对,让我们什么都别说,因为一切的解释,一切的评说,都有可能使我们之间的那汪意境褪色……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