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社会危机中的媒体角色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3-20 08:37   点击:29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社会危机中的媒体角色

那要看你说的这个媒体,和国家之间是什么关系了。

如果,媒体是站在国家这一边的话,那媒体可以发表言论来缓解社会危机;如果,媒体是与国家相对立的话,那媒体将是使社会危机扩大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美国经济危机不就正在引起社会危机吗?可以借鉴一下。

二、我要写篇论文《从上海11.15火灾来看当今社会新闻记者的社会职责》。给点资料吧~~~怎么写,写正面的还是反面的呀

1.关于大火的发生原因 2.对大火的直面态度、主要从失去亲人的角度、和政府对这场大火所采取的态度  3.深度挖掘这场大火的背景和原因  4.自己主观对大火发生的感想 5 社会所关注的大火的善后问题、比如有三分之一的人不愿意公布死者名单~

三、角色为题的议论文

给你个开头吧: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为角色的不同,我们的义务也不同,一种角色代表一种人生,我们的义务是演好属于自己的的每一种角色。

再是论据和分析这个你自己写

结尾:

生活中我们的角色千变万化,但最终我们都是一个人,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总有生老病死,悲欢离合。那么,有什么理由不把握好今天,不把握好这短暂的人生呢?

四、新闻摄影记者的职业特点与素质修养?

追寻真相 尊重真相

五、新媒体的受众定位论文提纲和相关知识理论 要写一篇新媒体的受众定位

在《受众分析》这本书里,麦奎尔搭建了一个理论研究的,提到了“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这一概念。我从麦奎尔的理论范式出发,结合新时代环境下融合媒体的变局,试谈受众的角色转变。

虽然受众并未消逝,却拥有了新的时代意义。这种新的变化与其说体现在新的定义上,不如说更为明显地体现在作为受众的每一个个体对于所处的受众大环境的新感知上。

首先,这种新变化表现在:受众从批判学派认为的传播链条的末端(End)转变成当代传播环境下的中转环(Linked Chain)。受众不再是受操控的无知被动的接受者,在获取信息的同时也发散开新的信息,充当信息源头。

其次,新媒体环境下的受众,呈现出更强的个体差异,而在传统媒体时代,受众阅读印制好的报纸,实质是在阅读编辑筛选好的消息组合。受众观看电视节目,多是电视内容牵引着受众的注意力直到受众接受它。而在全媒体时代,LBS等基于地理定位推送信息的服务,更加符合受众的地域接近性。

最后,新媒体环境下社交媒体日益发挥作用,使权威媒体的刺激减弱,淡化了批判学派眼里传媒单向度施予受众的“心理无知”控制概念,使受众可以真正从自己的社会条件出发去解读媒介文本,并建构意义。

麦奎尔在书中关于新媒体与受众的未来,做了一小节的探讨和预测。围绕“所指对象的消解”(Breakdown of The Referent)展开,他说:“没有人再乐意与他人同时接受相同的信息包”,细分化的受众以及受众需求的日益独特、多元化成为个性化传播时代的特征;可是,在基于拓展而非取代旧时代受众行为的模式下,受众却可以比任何时候人数都要多,规模也更为巨大,就好比回到了那个大众受众当道的沉默年代(Quiet Era)。

这一问题同样值得思考,麦奎尔并不是一位技术决定论者,他在研究新媒体时代下受众的时候也提出,我们不该仅仅从技术层面去思考一种新类型的受众形成的原因。他在肯定技术直接推动受众细分化、选择个性化的同时,亦辩证地提出这些新媒介技术仍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受众行为。即使在传播渠道大大丰富的今天,大量的传播机器仍然准备开足马力努力将受众最大化。现实如此,从鲜明的传播者本位角度出发去做决定,也的确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就目前的受众实质而言,新媒体技术层面的巨变是对旧有受众行为的某种拓展,而非彻底改变。

从“存在即合理”的角度看,麦奎尔相信传统模式下的大众受众仍有存在理由并且仍会适应现实情况,而新媒体孕育出新受众也是必然,只是这个孕育的结果如何被定量定性,是一个暂不可知的受多种社会因素作用的结果,即他所说的“潜力未知”。

《受众分析》的译者刘燕南在前言中指出:“麦奎尔对于传播技术发展与未来受众的探讨,并非一维的,而是二维或多维的;既是技术的,也是社会的。”或许也印证着麦奎尔一向抱有的观点:受众的形成受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受众不只是技术的产物,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

来源:青年记者2013年5月上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