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媒体记者恶意炒作视频(媒体恶意炒作是否构成违法?)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8-26 12:21   点击:212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现在很多自媒体恶意炒作热点,把很小的事反复造谣,请问这是为什么?

这就好比莫比乌斯环,不管是自身还是他人只有一个面,那就是逐利。

一个刚起步的公众号或者营销号或者群组关注的基数少影响力不够,发再多再好的文章都博不了眼球,干脆揪着热度大的明星话题,开始捕风抓影夸大性标题作为噱头,再添油加醋写点引战性题材,然后模棱两可到处甩锅,最后结果是什么,几家来对骂的,粉丝来澄清的,路人来围观的,同样是动动笔杆子的事情,效果却是截然不同,这样的戏码多来几次不就有了关注度,不就有了影响力,接下来就是收钱办事喽,有的人为了博出位有些人为了踩对家有些人为了遮黑点反正不管为了啥开始信口开河颠倒黑白,最好再引起一波撕逼,又收获大把眼球,打开知名度价码又可以往上提一阶,周而复始陷入死循环。

二、媒体恶意炒作是否构成违法?

得有案例啊

请定义炒作

还得证明恶意

三、媒体人恶意炒作应不应当承担责任,比如这次20元进厦大事件?

如果侵犯名誉权等权利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被侵权人可以提起侵权之诉。

四、记者「非正常方式拍摄」的视频,侵犯了个人或机构的权益吗?

国际上,新闻界对暗访的态度是:不禁止,但严格控制。

暗访的前提:

1、被访对象违法或违背道德,对社会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2、记者采用常规采访方式无法获取信息;

3,、不得触犯法律底线。

但是,国内媒体,特别是各地的都市报、各地电视台的地面频道,暗访这一手段是经常被滥用的。原因有二:

1、暗访通常是获取信息的捷径。比如前段时间的酒鬼酒塑化剂事件,如果让你去找本地酒商,采访酒业销量情况,你是明访还是暗访?大事当头,如果你表明身份,找酒业批发公司采访,各公司一定是避之而唯恐不及。就算对方愿意接受采访,店长找经理经理找新闻发言人,采访函一发,一来一回都要一天时间。而且新闻都有时效性,一般要求当天发稿,稿子一拖一天,稿费随之受影响,记者自然不愿意走正规途径。相比之下,隐去身份,到烟酒批发店找老板聊几句天,半小时过后,什么东西都问出来了,多方便啊。那么请问批发店老板犯法了吗?没有。记者用常规渠道一定无法获得信息吗?不见得。可是谁管这些呢?于是,记者采完交稿,批发店老板躺枪。

2、法无禁者不为罪。中国法律并没有明文规定,什么条件下不允许暗访。被访人要是找上门来,说你侵犯我肖像权,媒体一句“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就打发了,爱告告我呀。只要媒体没有断章取义,没有曲解被访人的意思,被访人是找不出什么把柄的。而且,媒体掌握话语权,被访人惹了媒体肯定没好处,胳膊拧不过大腿,很多就这么算了。地方台又都爱播负面新闻以搏收视,自然就造成了一开电视,特殊拍摄满天飞的景象。

五、在这个短视频自媒体时代,一些官方媒体为了引流发布一些带来恶意争论的有头无尾的视频,难道没人管吗?

此问题也是有头无尾,为什么不列举一些例子呢?还是说你看到的就一定是你以为的呢?

我给你讲个实际案例,以A地区新闻发布会为例,B地区的话若发布A地区的,就会采用信息同步的方式,一般情况下A地区的发布会召开不会发的,只会发布一些A地区新闻发布会召开的结果。

那么这种情况下,是否就是你所谓的有头无尾呢?很多官媒账号并不是人工手动发布的,而是基于大数据、基于系统进行自动采集发布的。因为他们可能一个号每天几百条信息,有时候我们会看到发布什么什么名单信息,但是文章里并没有这个名单,就是因为这个信息是采集同步过来的,名单作为一个附件不会同步过来,所有就造成了,这发了个什么的情况!

我建议你谨慎一点,为了引流发布一些带来恶意争论的,那么请问你敢把例子举出来吗???

六、大 V 转发不实文章恶意炒作,判赔 10 万元,这起到了什么警示作用?

无论什么性质、多大体量的媒体,做自己言论的第一负责人

账号转发文章时,未尽合理核实义务是现在新闻传播的普遍问题

不止是自媒体,大媒体也时常出现这种情况

不尽核实、不加查证、新闻变形

以前段时间霸占热搜的#卧底记者回应下架视频换缅甸放人#为例子

从媒体下架视频换人渐渐演变成了19岁女记者卧底缅北救6人,变成英雄主义动作科幻片了

正逢高度反诈宣传,该事件越传越离谱,现在该词条主页已经不显示原新闻了

转载该新闻的账号不仅没有核实,还添油加醋、夸大其词

一些网友提出质疑但远远没有“科幻片”的热度高,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围观

针对个人的不实文章被大肆转载,对方维权起来的打击范围包括这些网络博主的哦

而且存在主观的炒作意图,不冤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