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如何评价功夫熊猫系列电影?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8-07 22:46   点击:182  编辑:admin   手机版

嘿嘿,乐于分享的学姐一只,各位友友不用客气捏。

建议:拿走的友友记得评论区到此一游哦,防止撞作业哦~


一、《功夫熊猫》电影的基础信息

1、电影的简介

《功夫熊猫1》是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影片以中国古代为背景,其景观、布景、服装以至食物均充满中国元素。故事讲述了一只笨拙的熊猫立志成为武林高手的故事。电影系列还有《功夫熊猫2》,《功夫熊猫3》其他两部,分别讲述了不同的剧情。

2、《功夫熊猫1》电影的制作人介绍

该片由约翰·史蒂芬森、马克·奥斯本执导,梅丽·莎科布制片。杰克·布莱克、成龙、达斯汀·霍夫曼、安吉丽娜·朱莉、刘玉玲、塞斯·罗根、大卫·克罗素和伊恩·麦西恩等配音。影片于2008年6月6日在北美首映,6月20日在中国大陆上映。

二、《功夫熊猫》的艺术分析。

1、角色介绍。

角色上,《功夫熊猫》中的主角的原型是中国国宝大熊猫,他使用的功夫为刚柔并济、阴阳调和、动静结合的太极拳,并多次出现抱元守一的修行方式。

而主要出场角色中 “盖世五侠”的原型为螳螂、猴、蛇、虎和仙鹤,这契合了中国 武术中同属于象形拳的螳螂拳、猴拳、蛇拳、虎形拳、鹤拳等多种拳法。

制作者将这些武术招式设计为角色,使得这几种拳法得到了形象而立体的动画化展示,让中国功夫“活”了起来。

2、场景介绍

场景上,《功夫熊猫》制作团队打破了地域限制,提取与重组了桂林喀斯特地貌、漓江山水、青城山等地区的地形 与景观,呈现给观众一幅极具东方气质的山水画卷。在更细节的道具设置上也是充满中国符号。有民族特色的吊桥楼、 红墙碧瓦、盘龙石柱等元素随处可见。有特色的食品,面条、 包子、豆腐频频出现。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舞狮、挂大红灯 笼等中国人传统的节庆场景也作为片段展现在观众眼前。

3、台词设计

台词上,“看清炮火的轨迹,心如止水”“看着这棵树,我不能 让树为我开花,也不能让它提前结果”等台词体现了“以柔克刚”“道法自然”的道家哲学。

三、背后的文化探讨

制作团队从自己的角度对中国文化进行理解和诠释,尽可能地塑造出了他们心中的中 国形象,这是好莱坞动画电影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符号极为出色地吸收与运用。《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在如何挖掘和转译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如何使其与西方流行文化相结合上给了国人很多的启发。

主题:制作团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挖掘是一个层层深入的过程。

在《功夫熊猫1》中,制作者们找来中国文化学者当顾问。参考了中国古代各个地区的图腾、建筑、服饰、饮食 等相关书籍和博物馆化的材料,塑造了一个具有奇幻色彩、 文化元素“杂糅”的中国。但是,阿宝完全好莱坞式的从“菜鸟”成长为“英雄”的套路化成长经历和具有明显个人英雄主义崇拜的故事内核,都在告诉观众,这是一部“中国化布景 下,让中国国宝充当主演,运用中国的武术,使用好莱坞最先进的技术,传达出最符合美国价值观的”商业动画片。

《功夫熊猫2》结尾处男主父亲李山出场时的集体农耕场景不仅展示了中国农耕文化与西方的不同之处同时也引出了《功夫熊猫3》中影片对于中国氏族文化的理解、展现与探讨,这是《功夫熊猫》系列影片目前为止中对中国文化深层次的触碰,区别于其他好莱坞美式电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和符号的简单利用或堆砌,《功夫熊猫3》开始尝试着走进一个国家文化的内在。

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中提到,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

一个民族的文化内在也受到整个民族“过去”的影响,这是世代相传的生存经验在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民族烙印。这个观点集中在本系列动画电影的第三部中,阿宝跟随父亲回到熊猫村,学习如何成为真正的“熊猫”的过程,就是寻找本族文化的过程。

第三部中旷世绝学“气功”中的“气”更像是一种社会关系下的,他人与集体给予阿宝的“爱”、“认可”与“接纳”,结尾众人聚气帮助阿宝战胜反派天煞的过程,更像是一种集体主义观念的表达。这时候的《功夫熊猫》系列,已经不再延续第一部第二部里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不再仅仅是“用中国的瓶子装美国好莱坞的洋酒”,而是开始注重强调集体的精神力量,这是西方制作团队对中国文化较为深入的探讨,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激烈碰撞下的火花。

四、总结

从《功夫熊猫1》用中国文化符号堆砌了一个富有个人英雄主义色彩的美国故事,到《功夫熊猫2》试图以凤凰城为 缩影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和某一地区生活方式做出集中展现,再到《功夫熊猫3》里制作者走进中国民族的特点,设计了带有中国本土“乡土文化”的场景,讲述了带有一定集体主义色彩的故事。由此可见,该系列电影的创作本身就是一个漫长的中西文化交融过程。《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除了大量使用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外,更是在本系列第二部和第三部电影中对中国的农耕文化和氏族文化有所展示,这是比《花木兰》在中西文化融合上更进一步的尝试。

通过在艺术人类学视阈下对《功夫熊猫》系列动画电影进行浅析与比较,发现《功夫熊猫》系列动画作品是用美国人的视角讨论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美国本国文化有着根深蒂固认同感。制作者以别国文化为题材开发艺术作品,是试图从其他国家的文化基因中寻找到自己本土文化的突破,不管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是否加深,都是站在西方的角度上对东方的探索。这给予我国动画创作者一定的启示,动画作品要根植中国本土文化,同时又要在中西方文化的融合中,发挥媒介的优势,寻找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本土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接点,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新时代物尽其用,积极创作出“民族化、国际化、人性化的高度统一的”优秀艺术作品。

(附加:有ppt,给点5元小红包就拿走吧)


末尾留言:不想拿这个的友友们不要急捏, 这边大学生专业代写,千字20元,号在,人就在捏,在线营业哦。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