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陈道明情商励志语录?
1. 对演员来说,是越有名越好当。但演员也不要过分自信,为什么?因为尽管你很优秀,尽管大部分人说你很优秀。记住,永远有一部分观众会讨厌你。
2. 演员让我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也给我带来了名利。但它也让我失去了自己,以及那些原来自己认为高级或纯粹的东西。个性也损失了一部分。虽然这么多年我一直想努力保持住自己,不让自己在这个圈子里迷失,想努力保持自己的个性,但付出的代价太大。让很多人误解毕竟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3. 我这人就剩下一个优点了,就是随和。
4. 我们这一茬演员说是年届不惑了,但仔细想想还都在找。经常演着演着就不会演了,不满足于现状便想再迈出一步。这种寻找是对今后表演的重新思考、重新启动。为了这种摸索,有时拍戏就感觉很累,有时这种寻找和尝试走了形,不被称道,但寻找总是一件好事。
5. 演员应该通过塑造的角色与观众见面而本人应当与之保持距离。
6. 演员跟记者有同样的毛病,演员越商业化,报纸越市场化,按照我们民族的习性,势利眼的概念越强。这不怨某一个人,这是一个潮流,没有办法,这是哪个演员和哪个记者都不可摆脱的。
7. 我不太喜欢公开亮相。我觉得在紧张的社会,该给自己留一点独处的空间时间,自己有自己的思想,自己有自己的关着门的生活。自己有自己的地方,自己有自己的精神。
8. 人认识问题不一定能解决问题,或者不一定能解决了。 对问题有所认识以后也是一种享受。
9. 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后天家里教育的结果,使我必须一生当中承受这种思考的痛苦。思考是特别痛苦的一件事。
10. 没把名利掰持得特别清楚。我只看剧本和人物的创作过程对我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否能让我抛弃一切。拍好了观众都看,就有名了,出发点不是一个,但效果是一个。
11. 什么叫报刊文化?欣赏报刊的水平,写作报刊的水平。 报刊杂志是一个信息量非常大、让人们了解社会和了解人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但是也容易使人没文化,或者是不追究文化。
二、如何评价陈道明坐在地上给新华社记者改稿这件事?
有人批评这件事,为什么呢?因为记者的职责就是采访,拿稿子给被采访人改稿似乎并不妥,那么陈道明改稿呢,其实也就是情理帮朋友改一下不妥的地方,陈道明是一位优秀的演员,有才华有道德,他尊重任何一个职业。也尊重自己。
而记者吴雨稿子中的陈道明只是她通过接触了解到的自己眼中认识到的陈道明,她了解的陈道明的程度更接近那个真。那么回到吴雨让陈道明改稿,很明显会让原本稿子中的陈道明偏移,至于是否会让这个陈道明越接近真还是会更偏离,看看他的修改就知道了
陈道明主要的改动只是把稿子中带有记者主观情绪的东西改的更客观了,比如修饰语/艺术家什么的,这样的结果很显然没有偏离那个真,没有偏离那个意思,只是让记者眼中的陈道明表达的更少,更多的是让观众去判断,这也是我希望的人物报道,更多的客观的观察,剩下的让观众去判断,而不是把吴雨自己眼中的陈道明塞到观众的眼中,如何说这就是他,这就是陈道明。
回到陈道明身上,他尊重每一个人,他把稿件改得更合乎情理,毕竟他不是专业的记者,那么在记者身上,我们又看到了什么?不专业?把稿子写得不好,稿子随便给人改?
那么换过来呢,记者尊重被采访人,可能忽略了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但是我们不能一昧的批评,要更加客观的去看待这件事。
这件事情的起因就是,在两会后记者采访陈道明,为了保证稿件表述准确,记者就把稿件拿给陈道明把关,当时旁边没有空的座位,记者就坐在地上听陈道明回复,但是陈道明坐到了记者身旁,和记者讨论稿件。
其实,我觉得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应该有最起码的职业道德。你的职业道德就是,依据被采访人的事实情况,写出你认为最符合客观情况的稿件。在这种情况下,你是撰写人,你应该对这篇稿件负责,你不应该把你的稿件拿给被采访人进行修改。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这是一个记者首先必备的专业素养,就是你能对你的稿件负责,你也能对你的本次采访负责。
所以记者把稿件拿给被采访人修改,我觉得是不够妥当的。因为这次被采访人的身份换成了明星,所以才有了明星效应。相应的带动了明星亲民的一面。我认为记者在新闻采访过程中,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保持客观和公正,记者能够把一件事情,不带个人感情色彩的讲述出来。这种客观公正就是,没有贬低也没有赞扬。
当然,从明星的角度上来说,陈道明坐在地上给记者改稿件,还是体现了自己亲民,没有偶像包袱的这一面。作为陈道明的粉丝,当然非常愿意看到陈道明亲近粉丝。所以我认为这件事情,记者应当具备职业素养,明星只能作为被采访人陈述事实,陈述自己的看法。
三、陈道明演技过人为什么却很少拍电影?
因为很多电影拍了他还是觉得没得演,拍了还不如不拍。
陈道明曾在《刺陵》首映式后受访时与记者谈起,现在很多找他演的戏“没得演”,还问记者能否明白他的意思――“没得演”,即是没有创新;“有得演”,即是有新东西。对于表达型演员陈道明来说,要演的戏有新的东西,才能刺激他不由自主地深度投入;如果没有,不如不演!譬如他出演《卧薪尝胆》这部历史剧,就是因为有新东西可以供他去体验去尝试,那就是以勾践“佯狂”而“顺带而出”的大段诗朗诵式的带有“莎剧舞台风”的表演风格。
陈道明戏路不是最宽的那一种(如梁家辉、李雪健),但若说他只能演一种人物,演谁都是康熙,无疑错了;
他能把大人物演到骨子里去,但其实他更能把小人物演到骨子里去(《一地鸡毛》小林、《冬至》陈一平等);
他能演正气凛然的人物(《我的1919》顾维钧),但他演的反面人物其实更戳观众的心(《黑洞》聂明宇);
其次,片酬高。电影分两种,第一种拍出来就是为了赚钱的热门ip,热门小鲜肉二选一或者二选二就肯定挣钱,这种情形下不可能用同样片酬去邀陈道明来演而且也不会因为性价比低。之前确实YY过陈道明出演盗墓笔记的三叔,后来盗墓笔记拍出来之后看到船上一箱红牛我就不说啥了,全是眼泪,庆幸没请他去演。
然后,陈道明会临场发挥,说的不好听就是乱改剧本。除非是镇得住他的导演,不然你给他的剧本和最后演出来的效果肯定不一样,不是说不好,但是不一样。这对一些小导演或者有自己想法的导演来说就会犹豫了。
陈道明演技很好,但是关于电影和电视剧,他自己是很挑剔的。
对于表达型演员陈道明来说,要演的戏有新的东西,才能刺激他不由自主地深度投入。
陈道明演戏很多年了,知道自己的演技水平,很少拍电影可能在等待一个好的剧本,让自己的演技得到发挥,毕竟他也不用为了赚钱去接很多的电影
陈道明的演技磨练了这么久,应该是在等好的剧本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