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漫画随想:“60分万岁”背后的教育鸿沟
方寸画间,令人遐想。看到漫画中两个小男孩,因不同分数的标签而收获奖励或训斥,不同人会有不一样的琢磨。“100分”时得到赞许和亲吻,应是无可厚非;“55分”时略施告诫亦无不可,只是是否一定要“巴掌相向”,方式方法值得商榷。接下来的,“98分”时仍被赐予“巴掌”,“61分”时却又被首肯,倒是极为反常。
两个小男孩的分数与脸蛋上的阴晴圆缺,折射出当下两种典型的育人评价模式。一是“只能考满分,考了99也不应被原谅”的残酷决绝派;一是“不能不及格,但60分万岁”的“差不多”派。我想,这也代表了绝大多数学校和家庭对于教育孩子时的评价逻辑。
可能有些人,会将漫画主旨解读为对应试考试体制下孩子行为评价的标签化,以分数代替个体全部之类的“反讽”。不过,我更倾向于认为漫画作者是在探讨对孩子教育过程中激励方式及激励价值导向的选择问题。
“巴掌”“亲吻”只不过是换了个形式的胡萝卜和大棒,终究过于简单粗暴,如果绳之对孩子言行品质更为细致全面的考量,激励方式的多元化也并非难事。难就难在,激励价值导向往往根深蒂固,很容易被非常外显的“分数”“排名”之类的指标所湮没。
无奈的是,“去结果化”的评价激励机制只不过存于想象,“结果”与“过程”总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割。我们应该适当压抑对于结果的过分倚重,但不可能只汲汲于过程的环节完美,而可以放任结果的“变坏”。好的教育总是会在结果与过程中找到平衡。
当然,平衡的达成很艰难。不尽有赖于整个社会宽容氛围的营造,也离不开老师、家长理念意识上的更迭,还与家庭的软硬实力相关。巨大的社会竞争,财富积累马太效应的日益显现,阶层流动的僵化,加剧了家长甚至包括很多孩子自身自主加压加量学习的比拼现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
所以,在当下,探讨基于每个家庭、每个孩子不同状况的教育激励模式的完善,比单纯的强调“减负”、去结果化更有意义。
比之于现在很多社会地位和财富积累更好的家庭和家长对于孩子培养不计成本的投资和“加压”,反倒是另一部分处于社会金字塔较底层的家庭和家长,无暇无力对孩子有更多投入和更高要求的“寒门再难出贵子”现象更值得警惕,漫画所表现的“60分万岁”的流于涣散的教育评价模式,也更多存在于这类家庭。
这些家庭在激励方式及教育理念上,比之于经济社会条件更好的家庭,更容易陷入守旧和粗暴,更容易对孩子有“与其读书不如早点出去打工”“不是读书的料,能考60分就不错”之类的消极懈怠思想。
前不久,一篇名为“寒门学子:进得去的名校,抹不掉的家庭烙印”的文章广为流传,刻画了一个农村孩子进入清华之后发现因为与出身城市的同学相比,由于家庭软硬资源等不同而在综合素质上先天的一些差距。
而这些差距中,很多都是由于父母教育方式与理念上的差异导致的,比如中产阶级父母会在孩子小的时候就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真实想法,而农村尤其是家庭贫困的孩子从小就被父母教育服从。遑论,中产阶级家庭能给孩子提供更优质和丰富的学习机会。
不论是要求必须考满分的狼派绝决,还是“60分万事大吉”的“差不多”派,都不过是问题的冰山一角,深层次的是在如今财富资源分配愈来愈定向流动,不同家庭资源及家长禀赋上差距所引发的教育理念、方式方法、投入比上的两极分化。这些鸿沟的填平,需要国家在教育资源调配上更顾及公平,也需要全社会重视起来,让较为弱势家庭的孩子不仅上得起学,接受的学校教育质量也需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