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请自来,看起来是2011年的老问题,其实你这个问题不过时。
只谈一些感受。其实干记者时间越长,对自己产生的影响,与其说是损耗,不如说是积累。首先,有损耗吗?当然有,物理上的是体力、精力、机会成本(陪家人的时间、玩的时间、干其他事情的时间和精力)。心理上内在的损耗其实是在所难免,因为去干其他行业一样有损耗。新事物新领域?是的,到了一定层面或者深度,你会觉得根本没什么新鲜可言,因为接触多了,挖掘更深了,当初的新鲜感少了,没了,你变成一个圆润无比的溜溜球,可以游刃有余于任何话题,其他行业不也是这样吗?这是很难避免的,除非你有极强的天赋,否则你会更累,更难以承受,尤其是在当下社会。
为什么说是掏空自己呢?我觉得时间越长,越充实。这么说吧,当你因为听说了别人的一句话,仅仅是一句话,你就能写出一篇5000字的大稿子的时候,你还觉得是掏空吗?别人的一句话可能是引发了你长时间积累的欲望的岩浆,在那一刻喷发了,文思如尿崩,有时候真的挡不住。这都是你积累的结果。因为你积累的知识,写作技巧,语言运用、思维逻辑、前后事件等等都会在那一刻帮你,帮你在短时间内极大地放飞了自我,爽不爽?
关于现学现卖,这牵扯到一个深刻的话题:新闻工作者是写作,不是创作,他们不是作家(如果是的话,那就麻烦了),因为要反应新闻事实,而不可能去写小说,散文。所以记者“现学现卖”是正常的,因为事实就是这样的,也因为总会有你不了解的东西,即便是某个已经很熟悉的领域,突然换一把手了,思路变了。某企业忽然换总裁了,管理方式变了。怎么办?突然变革变化的应对,只能是“现学现卖”,这最能反映事实,而不是类似的猜测和臆断,这是作家的能力范畴,如果当作事实是极不负责任的。此外,有话说的好,新闻现场三尺有“神明”,当你采访没思路时,写稿没线索贯穿时,不妨去新闻现场,“神明”自会帮你,来次现场的“现学现卖”效果是极好的(本人亲身体验)。
说白了,损耗在心理上其实是种焦虑,这种焦虑如何产生?本人没有系统研究过哲学和心理学,社会学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我只说一些感受:人总会说,记者有新闻理想。每次遇到,我都会反驳:有理想就有现实,现实是怎样的?一般情况下对方都能哑口无言。记者只会坐在那里写一些ZF层面的高调宣传稿?只会不疼不痒、隔靴搔痒的唧唧歪歪?只是不停的大量的写稿子?只会在别人为难之际,自己躲进暖房里,或者站在高台上说教?这就是新闻理想?这只是充斥了社会现实的苟且!损耗就此产生,焦虑开始蔓延。打住。
再者,如果不再学习、探索、思考,那就不是记者了,只能说以前是。你涉足了新闻这一行,只会不停的学习、思考、探索、总结,这是本分也是本能,不可能停下来,停下来你就不再是记者。
以前看过一个笑话,有点冷:你是记者,肺活量肯定很大。为什么?吹牛逼吹的呗。
以上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