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简要分析网络新闻编辑心理素质的构成

来源:www.fanlv.net  时间:2023-02-16 03:37   点击:257  编辑:admin   手机版

简要分析网络新闻编辑心理素质的构成

一、 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因素:三个层面的制约:

宏观社会层面——社会的政策、法律,具体政治经济环境和文化观念、习惯都是制约新闻编辑心理产生的社会大环境;

中观组织层面——不同媒体所有的具体组织方式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等都会有各自的规定或媒介特点,新闻编辑人员在从事编辑工作时,必须考虑自身所在组织机构的规定和特点,因此这是一个中观组织层面的制约因素。

微观个体层面——新闻编辑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方式、情感表达和气质性格等也会制约编辑心理及编辑工作。

二、编辑的胆识

1、什么是“胆识”

胆,即胆量,是一种心理能量,它可以把认识变为行动的力量。识,指认识、见识,是胆量产生的基础和动力。 胆识,即胆量和见识。它是人的态度倾向和行为的结合,是人格的体现,也是编辑重要的心理素质。 “一个好编辑一定是一个有胆有识的人。有胆无识,必然盲目,冒失之举会带来无穷的后患。有识无胆或者无识无胆,则会把尖锐泼辣的好作品关了禁闭,那简直是一种罪过。”

——《当代》编辑龙世辉

2、为什么要强调编辑的“胆识”: 强调编辑的胆识是由编辑在新闻活动中起着重要的把关作用所决定的(总编辑更是在全局上把握方向、组织工作的关键人物);编辑工作与记者、主持人等其它新闻媒体工作人员的不同。

3、编辑“胆识”的主要表现;

编辑的“胆”,主要表现在坚持党性原则、坚持真理的勇气和魄力上;编辑的“识”,主要表现在其对编辑工作的意义的认识和敬业精神以及有较高的理论政策水平、知识渊博等方面。

编辑的“胆识”,主要体现在其对新闻稿件的选择、对头条新闻的配置、对新闻标题的拟定和对版面或节目的组合等方面。

三、编辑的思维方式 编辑的思维活动主要由选择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组成

1、选择性思维:

选择性思维贯穿在编辑选稿和改稿的全过程中。它主要是指编辑根据某种标准为出发点,对稿件的选择和修改设计出多种方案,然后进行比较性分析与判断;

在选择性思维时,编辑人员必须掌握两种标准: “硬”标准和“软”标准。①所谓“硬”标准,是指衡量稿件质量的基本标准,对稿件有质的规定性,通常由稿件的真实性、思想性、时间性和所含新闻价值等因素构成;②所谓“软”标准,是指稿件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结构等写作技巧方面的要求。③关系:“软”“硬”两种标准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其中,“硬”标准是基础,“软”标准是辅助,二者共同构成了编辑人员选择性思维活动的全部。

2、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主要贯穿在编辑改稿和组版过程之中。

编辑改稿一般由两个思维程序串接而成:一是思考确定稿件改与不改的部分;二是思考确定要改稿件的修改程度及其方案;

编辑在进行创造性思维时,应当凭藉良好的意志品质同阻碍积极进行创造性思维的内外部因素及自身固有的心理定势作抗争。①所谓内部因素,即指编辑自身的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意志情绪等;②所谓外部因素,即指某些不利于编辑创新的社会背景、领导意志、业务风气等;③所谓心理定势,指的是一种预备性顺应,这种顺应使人倾向于以一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认知反应或外观反应。

四、编辑的认知方式

1、关于两种认知方式;

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偏爱的加工信息的方式,即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场依存性——独立性理论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特金提出;

一个优秀的新媒体编辑,应该具备什么素养

文/调戏电商创始人:冯华魁

经常有人跟我说,据说你的调戏电商做的挺好的,我们企业也想找个新媒体编辑,你觉得啥样的合适啊?

每当听到这个问题,经常感觉一头雾水,脑子里无数个场景再现,试图总结一套新媒体素质大全,但一直想不到新媒体从业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特殊素质,总不能说要有网感,懂互联网文化,最好90后,还要勤奋,有责任心……

如果只是提这种要求的话,几乎是废话,你依然不能对自己的新媒体编辑有一个清晰的画像。

直到最近调戏电商自己需要招编辑记者的时候,我慢慢梳理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新媒体编辑记者:

第一,敏感。没想到吧,居然是敏感!敏感的人更适合做媒体,尤其新媒体,因为要更在意趋势,无论是纯媒体,还是企业的新媒体,对趋势的把握都是关键,更关键的是,要在众多趋势中,坚持自己的取向,而不是所有趋势都追逐,有些趋势会破坏你的价值观。

什么?价值观?新媒体还需要价值观?不是什么热追什么吗?

当然不是,你对趋势的敏感,不能让自己随波逐流。

敏感的第二个意义是,对要点的快速领悟。他要能够从别人的谈话中,快速提炼即将要写的文章的核心,可能就是标题,很多时候,我都是在采访还没结束,就知道自己要写的文章主题是什么了,剩下的只是围绕这个主题继续追问或者串联其他材料。

第二,整合。新媒体的编辑记者,整合素材、资源的能力要强。

整合素材,很简单,资料那么多,哪些是真是假?有时候你得到的就是几句话而已,就是别人给你的一个小爆料,你要发展成一篇文章,就要有从素材中发觉关联的能力,跟侦探差不多,多篇报道的意思串联起来之后,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价值。就好像调戏电商曾写过的《双十一已成赌场》,只是简单的素材整合,但阅读高达3万。

整合资源,是对于企业类新媒体编辑的核心素养,一般,这个职位只是从属于市场部下面的一个四五级小部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只能被动的接受上级的发文命令,自己能整合的很少,但是,必须打开格局,把自己当作企业首席社交官的角色,你会发现整个公司都是你可以整合的对象,你可以从人的角度去阐述产品的故事,谁做了这件事,对谁有什么影响?以前是怎么样现在会怎样别人看了会怎么样?总之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出发会更好,而不要总是介绍产品,介绍促销政策。

要想把整合做好,很明显也是有要求的,你要么有一个自己的思想框架,能把别人的东西装进来,要么你有一个核心原则,比如就是人文情怀,那就把各种资源往这个核心上去靠。调戏电商有大电商战略做底,所以很多企业的o2o做的怎么样,我们一听就知道是否靠谱。

第三,才是文采。新媒体编辑记者居然没把文采当作首要要求,你看看,这些年兴起的有文采的90后,有几个长久的?

文采,包括所谓的网感,有时候就是皮毛而已,只不过是一些叛逆的俏皮话,很多90后文章写的别具一格,语言也很犀利,但你多看几篇,就发现,行文很空洞,除了有点思想性,非常缺乏商业逻辑的根基,看不惯这个看不惯那个,但那些看不惯大多缺乏商业常识,不了解实情,不知道背后的复杂因素,一股脑盖上思想落后的帽子,而且我们并没有看到很多的建设性。若是写商业财经文章,没有深厚的商业逻辑功底,很难把事情剖析的鳞次栉比。

所有的事情都可以找到发生的结构和场景,他的存在是有逻辑的,他的发生是有走向的,文采是为这些内在的逻辑服务的,不能只看文章的文字特别。

当然,行文独具一格,是一个作者有生命力的基本表现,你独特才证明你有活力。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